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上海油畫市場穩健增長引發藏家關注
近年來,上海油畫在市場上逐漸打開了局面。去年,陳丹青的《國學研究院》2070萬元的成交價格不僅創下畫家本人作品的拍賣紀錄,也帶動了上海油畫板塊穩健增長。受二級市場的影響,上海地區近來油畫展覽活躍。本月中旬,由上海大樸堂畫廊承辦,以陳丹青領銜的上海地區重量級畫家《聯接LINK304050海上油畫展》引爆上海環球港美術館,可以視作整個市場狀態的一個縮影。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中國的國情和大眾的審美需求看,上海油畫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將仍然受到歡迎。
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的海上風格
上海的現當代油畫發展史就是中國油畫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從最早徐悲鴻將寫實油畫在上海推廣開來,劉海粟、林風眠等人相繼把海上油畫推向高峰。然而,海上油畫發展中也經歷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全盤蘇化”、“油畫民族化”等歷史節點。改革開放以后,上海油畫逐漸告別前蘇聯式結構畫法,重返以法國油畫技法為特點的“海上風格”。以吳冠中、陳逸飛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南派油畫家,多以表現中國意境的方法塑造當代人物和事件。“北京寫實畫派”在2004年由艾軒、揚飛云和王沂東發起成立,后來陳逸飛加入。在陳逸飛的建議下,2005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寫實畫派”。這支隊伍也由當初的13人擴大到30人。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胡懿勛對記者表示,從陳逸飛的古典韻味、陳丹青的西藏情結到魏景山的滬上女郎,上海油畫表達的是上海人對生活著的土地、對湖光山色的水鄉、對逝去的時光和歷史呈現出的某種情愫。畫家試圖用他們的作品,來喚起人們對往事的緬懷和追憶,而這種帶有強烈的江南文化特征和濃烈東方氣息的作品,也成為當下上海油畫的一種獨特面貌。
胡懿勛表示,本次《聯接LINK304050海上油畫展》,陳丹青、魏景山等15位參展油畫藝術家的人生軌跡有著很大的歷史跨度,他們在藝術道路上面對各種思潮的挑戰,在理想信念的支撐下堅定前行,獲得時代和社會廣泛的肯定。他們的作品既依托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又凸顯出藝術家自身吸納東西方文化所形成的審美情趣,進而連接到時代精神價值的取向,推動上海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
海上油畫厚積薄發 江南特色引領市場
縱觀目前中國藝術市場,海派油畫其實已經培育出了自己的收藏序列。老一代油畫家以趙無極、吳冠中為領軍人物,作品最高達數千萬元,平尺單價達百萬元以上;改革開放后第一代畫家中,領軍的有陳逸飛、徐芒耀,本土名氣較大的有劉思、李寶華等。進入21世紀,海派油畫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對洋派的文化傳統,在當代藝術中出現很多新秀,油畫板塊的朱盈盈、李醉等已有穩定的藏家群體。
中央美術學院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趙力認為,油畫由于技法容易理解,欣賞起來也直觀, 雅俗共賞,藝術欣賞門檻低,在中國有著穩定且廣泛的收藏群體。多年來,油畫收藏方向一直分為以北京為核心的前蘇聯式造型油畫與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油畫。造型油畫的創作過程比較復雜,不像抽象繪畫或當代藝術中的觀念性繪畫那樣可以一揮而就,對于素描以及色彩的技術功底要求較高,而且較難繪制。油畫家終其一生創作的作品不過百余幅;油畫的復雜創作過程也使它的作偽難度較大,贗品較少。以靳尚誼、詹建俊、楊飛云為代表的造型油畫在全國有著廣大的收藏群體和市場,而以趙無極、朱德群、陳逸飛、陳丹青為代表的海上油畫家一直在海外市場有著不錯的表現。以市場交易額而言,北京油畫市場也一直壓過上海,占據了全國油畫交易的大頭。
然而近年來,海派油畫在國內市場上穩健增長,以陳逸飛為代表的上海油畫以中西合璧的畫風、唯美的畫境、反應當代生活語境、重構學術定位的特點,在市場上屢屢創下新的價格紀錄。作為上海油畫重要的代表性藝術家,陳丹青認為,上海油畫有著悠久深遠的歷史,在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一直是美術的主流,雖然曾一度受到沖擊,但隨著改革開放,上海油畫重新找回了自己寓情于景的美術定位。
資深策展人、上海大樸堂藝術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元表示:“上海是中國油畫運動的發源地,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樑、張充仁、關良等一批人,以他們的學養、膽識和奉獻精神,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啟了中國油畫的 ‘上海時代’。在中國油畫藝術史上,上海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恢弘氣度著稱于世,始終以其獨有的開拓性和開創性,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鮮明的上海文化特色。”
編輯:付裕
關鍵詞:油畫 上海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