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晚清風云晚清風云

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實力略遜

2014年07月31日 12:13 | 作者:金滿樓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C2014-07-31zx501_P_1_480_531_1227_1042

  致遠艦撞擊吉野號不成,壯烈戰沉的瞬間,畫面右側為日艦吉野,中央傾斜的為致遠艦,根據英國維多利亞號軍艦的記載,致遠沉沒是艦首先沉,螺旋槳劃出水面。這張圖是根據利安德號上的軍官沃爾德的照片制作的,沃爾德對致遠、經遠的奮戰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120年前,大清帝國耗費巨資打造的一支前所未有的鐵甲艦隊敗于日本。很多年后,當人們在分析這支艦隊慘敗的原因時,有一種看法認為,當時大清水師的實力比日本強大,是腐朽的制度導致了戰爭的失敗。本文引用了近年近代史研究的史料,在制度原因之外,對參戰雙方的軍力進行了對比,認為當時北洋水師在實力上不如日本聯合艦隊。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今天我們重新回顧120年前的那場海戰,是為了更好地認清自身的不足,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北洋艦隊處于明顯劣勢

  甲午海戰之前的北洋艦隊,除了“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在裝甲、噸位和巨炮上占據絕對優勢外,其他軍艦幾乎都處于劣勢。

  從總噸位看,雙方參戰軍艦均為12艘,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排水量約4萬噸,北洋艦隊約3萬5千噸,兩者相差不大。但仔細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其中微妙的差別,即北洋艦隊除“定遠”、“鎮遠”外都是3000噸級以下小艦,而日本聯合艦隊雖無巨艦,但其中接近或超過4000噸級的就有8艘。因此,就整體而言,日本聯合艦隊在艦體與排水量上占據優勢。

  從航速上看,由于北洋艦隊自1888年成軍后即再無外購新軍艦,因而艦隊普遍存在艦齡長、速度慢的弱點;反觀日本聯合艦隊,其主力艦多為1888年后新購或新造的軍艦,因而在平均航速上,日本聯合艦隊以16節對14節占優,總功率則是以73000馬力對46000馬力占優,北洋艦隊處于明顯劣勢。

  除艦齡較長外,導致北洋艦隊整體航速慢還有另外三個因素,一是中國海岸線漫長,北洋艦隊執行宣示主權、保護商民的任務繁重,由此帶來過于沉重的損耗;二是為北洋軍艦提供動力的蒸汽機鍋爐老化嚴重,按說10年以上的戰艦本應更換鍋爐,但因為停購軍械而只能自己修補;三是艦隊所用煤炭劣質。當時北洋艦隊由開平煤礦供應燃煤,其所產煤炭以五槽煤最好,八槽煤最差。但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平煤礦的主管人張翼(醇親王奕譞親信)將五槽煤出口外銷,而主要將八槽煤提供給北洋艦隊(或因其經費有限、無法及時結賬的緣故),即使丁汝昌為之翻臉并威脅要上告,張翼也毫無畏懼。

  由此,為軍艦提供動力的鍋爐本身就老化,燒劣質煤更加劇這一狀況。劣質煤本就燃燒不充分,因而鍋爐功率更低,航速即更慢(考慮到鍋爐與燃煤的因素,北洋艦隊的平均航速可能比14節還要低)。而且,劣質煤釋放大量黑煙,敵方艦隊很早就能發現北洋艦隊,在戰斗準備上從容鎮定,時間充裕,由此又多了一項優勢。

  “五分鐘一發對一分鐘五發”

  艦炮方面,北洋艦隊的大口徑炮與日本聯合艦隊相差無幾,而且“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的主炮口徑壓倒日本聯合艦隊;但在速射炮方面,后者卻遠遠壓倒北洋艦隊。

  從技術上說,北洋艦隊所用艦炮為滑輪架退式大炮,每打一發炮彈,機器須緩沖后坐力后才能慢慢復位,復位后由人力操縱炮管歸位,才能再瞄準打第二發炮彈。日本聯合艦隊使用的速射炮就大不一樣了,其用帶有液壓彈簧裝置的復進機取代了笨重的上、下炮架,火炮發射后,連接在炮管上的復進機會自動將炮管恢復原位,大大節省了復位、再裝填的時間。

  另外,當時日本軍艦已開始使用火炮自動瞄準儀,而北洋艦隊仍在使用六分儀瞄準。前者只需在鏡頭中瞄準目標,而后者須以天體或其他物體為參照物,分別測算出敵我的經緯度,再通過公式計算出敵我距離,再發射炮彈。如此一來,發射速度就更慢了,這大概就是唐德剛說的“烏龜對鯊魚”(指裝甲、航速)、“五分鐘一發對一分鐘五發”吧!

  此外,最要命的還是炮彈問題。當時北洋艦隊多使用實心彈(穿甲彈),而日本聯合艦隊多用爆破彈,兩者殺傷力完全不一樣。最初,北洋軍艦回國時曾隨艦帶回一批爆破彈,但數量有限,而且存放時間過長,質量堪虞。盡管如此,艦隊仍視之若珍寶,因為停購軍械以來,炮彈不能進口,而負責提供艦彈的天津機器局又沒有生產艦用爆破彈的能力。

  “黑色火藥”不敵“下瀨火藥”

  電影《甲午風云》中有個炮彈彈頭倒出砂土的鏡頭,通常被認為是軍隊腐敗的證據,不過這倒是流傳已久的誤解。

  當時的炮彈分兩種,一是實心彈,一是爆破彈,前者是幾個世紀以來長期通用的彈種,用以打擊艦艇水線附近以導致敵艦大量進水,其彈頭填充砂土等物屬正常工藝。不過,隨著近代軍事工藝的不斷進步,在北洋艦隊成軍期間,威力更大的爆破彈迅速取代實心彈,而這又與火藥技術的發展大有關系。

  最早的炸藥通常被稱為“黑色火藥”,最早出現于中國唐朝,后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傳入歐洲。1771年,英國人沃爾夫首次合成了苦味酸,也就是所謂的“黃色炸藥”。1863年,德國化學家勃蘭德發明了TNT炸藥。1884年,法國化學家維埃利發明“無煙火藥”,由此促進了連發火器的誕生。在此基礎上,日本人下瀨雅允于1891年研制出苦味酸炸藥(又稱“下瀨火藥”),其靈敏度及燃燒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據盧毓英在《盧氏甲午前后雜記》中的描述,“下瀨火藥”威力極大,“超勇”、“揚威”兩艦中彈后“烈焰騰空”,“蓋敵人火藥甚異,無論木鐵,中炮之處隨即燃燒,難于撲滅。”而反觀北洋艦隊這邊,仍在使用效率低下而且發射時產生嗆人煙霧的黑色火藥。此外,天津機器局所產炮彈在質量上也不過關,如“定遠”艦槍炮大副沈壽埅戰后指出:“中國所制之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難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過引者。”

  對以上種種情況與問題,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及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等海軍將領們豈能不知?他們看著對手的急速發展,何嘗不是憂心如焚,但朝廷政治的復雜性和腐朽性,連上司李鴻章都搞不定,何況是他們呢?

  “彼之軍械強于我,技藝強于我”

  也有人說,既然明知北洋艦隊實力不濟,那為何不像日本一樣搞聯合艦隊,集中全國的艦艇合為一軍?話雖不錯,當時除北洋艦隊外,還有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但且不說各省督撫未必愿意將屬下的海軍調撥給李鴻章,就算是愿意,這三支海軍的軍艦噸位過小且多為舊艦,本身實力極弱,如李鴻章說的“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最終,只有廣東水師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艘相對較新,尚能出戰的軍艦加入北洋艦隊,而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當時的兩廣總督李瀚章乃李鴻章之長兄所致。由此,甲午年也只能“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了。

  黃海海戰規模巨大,時間持久,北洋艦隊在此役中被擊沉5艘,日本艦隊則被重創5艘,北洋艦隊的損失要遠大于日本艦隊。戰后,李鴻章上報清廷并指出其中的失敗原因:“凡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絀,則利鈍懸殊。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是守口,實難縱令海戰。……海上交戰,以船行之遲速、船之新舊、炮之大小分強弱。我國快船不敵,故海上交鋒,恐非勝算。趕緊設法添購,亦不濟急。”

  李鴻章的結論是:“彼之軍械強于我,技藝強于我”。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斐利曼特也認為:“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可嘆的是,黃海海戰后,北洋艦隊在李鴻章的命令下“保船”避戰,雖說是無奈之舉,但客觀上將海上主動權拱手讓人。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甲午海戰 北洋艦隊 甲午中日戰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中文字幕地址 |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