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 >政協65周年>最政協政協人
吳敬璉:政協能夠很好地集思廣益
吳敬璉是最早提出并倡導市場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之一,而天生的平民意識,又使他把關注社會公正和社會中人的命運當做經濟學家的本分。這位具有深刻憂患意識的老人,從第八屆到十屆,擔任了15年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吳敬璉親身參與的一次政協調研活動,推動了“十一五”規劃的制訂,也令他切身體會到政協的優勢所在。
時光回溯至2003年冬天,為配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準備工作,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組建了由15位全國政協委員組成的“十一五”規劃調研組,與有關部門同時進行調研工作。
2004年1月,吳敬璉以全國政協“十一五”規劃專題調研組組長的身份參加了關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的調研。當年7月,政協常委會召開會議對調研組形成的初步意見進行專題討論。討論會的參加者不僅有多位政協委員,還有社會上的知名專家。
專家學者一多,是不是容易站在各自的出發點“自拉自唱”,難以凝聚共識呢?吳敬璉不這樣認為。“在那次調研中,我們充分發揮了政協的優勢,簡單說就是人才薈萃,地位超脫。”他說,所謂人才薈萃是指與會人員來自學界、政府部門、企業界等各個方面,這是政協特色。
“第一,每個人所熟悉的方面不同,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但是不同的意見經過研究討論,可能形成一個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可行的建議。這對政府制定規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我們不是站在哪一個行業、哪一個部門的立場上說話,所以形成的意見可能更好地照顧到各方面的看法、各方面的利益、各方面的訴求。”
這么多年,作為“改革的守望者”,吳敬璉自然明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個老問題了。自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問題始終擺在我國經濟工作的議題上。他也清楚,轉變不過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體制上的障礙。
“對于增長方式為什么轉變不過來,體制性障礙在什么地方?委員們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吳敬璉記得,那次政協常委會專題討論會上還熱烈討論了體制性障礙的問題。委員們從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原理和過去黨和政府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各樣論述中,對照現實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有很多委員過去在政府擔任領導工作,他們講了切身體會和自己的兩個壓力。”吳敬璉清楚地記得,有幾個委員講出了大實話,一個壓力來自政績,另一個壓力來自財政收入。
“經過這些調查研究,轉變的體制性障礙就非常清楚了。主要有四條:第一,各級政府仍然保持著過大的資源配置權力。第二,政績。GDP的增長率變成首要的考慮。第三,財政收入。要求產值的最大增長。第四,要素價格、資源價格扭曲。這樣我們要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所需要在體制上作出的改革、改進就非常明確了,也具有非常好的針對性。”
經過深入討論,專題調研組起草了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又經過多次反復討論,在2004年底定稿,于2005年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報送了《關于“十一五”規劃必須突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建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后來成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
回顧整個歷程,吳敬璉的評價是,“政協能夠很好地集思廣益,在政府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上能夠發揮作用。”
(作者為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政協 集思廣益 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