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衰退性貿易順差下的出口轉型
中國外貿進出口下降速度高于市場預期,對全球以及國內實體經濟下滑要有充分思想準備。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紤]到春節因素對年初進出口同比影響較大,經季節調整后,我國1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的降幅分別為7.1%、1.3%和14.4%。
由衰退得到的順差不能令實體經濟興奮,借用一個概念,進出口同時下降,進口下降更快得到的順差稱為“衰退性順差”。未來出口企業將在匯率、成本、產品、信心等方面遭遇擠壓,適者生存,殘酷的淘汰賽已經開始。
貿易增速下降是新常態之一,以往兩位數的貿易增長短期內不復可見,舊常態下的高增長,新常態下的低增長,互相呼應。去年12月29日,《中國日報》報道中國2015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增速已由2014年的7.5%進一步下調到6%。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外貿在震蕩中調整,2008年我國貿易增長17.8%,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降13.9%,2010年猛然躥升至34.7%,此后在低位徘徊,2011年到2013年分別為增長10%、6.2%、7.6%。
與此同時,貿易結構也在進行深度調整,一般貿易出口增速超過貨物貿易,貨物貿易中高新技術產品增速較高。2014年一般貿易進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5.3%,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3.8%,較2013年提高1個百分點,比重連續兩年提高,較200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左右。
今年1月出口數據遠低于市場預期,說明國內經濟預期較差,機電產品和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有所下降。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增長3.3%,玩具增長9.6%,引人矚目的是,肥料出口276萬噸,增加1.1倍;鋼材出口1028.8萬噸,增長52.1%,產能過剩行業呼之欲出。
由于外匯儲備總體上升,人民幣對美元套匯空間在收窄。香港是內地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香港數據可以作為風向標。據商務部數據,2014年1到10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2961.8億美元,同比下降8.8%,占內地對外貿易總額的8.4%。其中,內地對香港出口為2862.3億美元,同比下降7.9%;自香港進口為99.5億美元,同比下降28.3%。2015年1月,內地對香港出口1431.2億元,出口48.5億元,進出口同比下降11.2%,出口下降10.9%,進口下降18.8%。
內地對香港的數據常能夠體現人民幣套利空間的大小。2014年9月份的數據顯示,中國對所有地區的出口同比增長15.3%,增幅大于預期,對中國香港的出口增幅高達34%。相比之下,去年8月份內地對香港出口減少2.1%。這非常直觀地反映出9月份人民幣市場的熱鬧情形,而現在,進出口都在下降,雖然出口仍然大于進口,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波動的擴大,持有與美元掛鉤的港幣相當于持有美元,企業結售匯意愿不一定隨之上升。
另據觀察者網的報道,從理論上來說,內地每月對香港的出口應當等同于香港從內地的進口。而實際情況是,兩者之間的差額往往能達到幾十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內地和香港對貿易的計算方式不同。然而從2012年底到2013年3月,每月的差額升至278億美元的最高水平。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單向套利空間被封堵,虛假貿易土壤不復存在。
中新社2月6日報道,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不斷上升,人民幣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創新高。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執行董事王良享指出,除滬港通因素外,還因為人民幣貶值,部分沽空人民幣的交易要在市場拆借交收,但部分投資者手上并未持有人民幣,所以到期交收時,要在市場拆借人民幣資金,推高短期人民幣拆借利率水平。
全球經濟下行已體現在貿易數據、貿易競爭與匯率大戰中,中國除了提升本身競爭力,融入全球自貿體系也至關重要。中國自貿區已逐漸成型,未來能否融入全球,能否成為中國貿易的新發力點,關系到中國貿易在WTO之后的成敗。自貿區是中國貿易體系變革的樞紐。
編輯:羅韋
關鍵詞:出口 貿易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