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立案登記制5月實施 專家:方便立案并非鼓勵打官司
原標題:立案登記制5月實施 專家:方便立案并非鼓勵打官司
作為切實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關鍵之舉,《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于5月1日施行。
《意見》將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
立案登記制:法院只核對形式要件,立案時間有硬性要求
據了解,在現行的立案審查制下,法院要對訴訟要件進行實質審查后再決定是否受理,審查內容包括主體資格、法律關系、訴訟請求和證據等。
在實踐中,受制于普通公民對法律程序的認識水平,再加上法院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立案審查制直接導致了一部分應當由法院受理的案件被擋在了門外。
黑龍江省金馬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澤林指出,法院近年來在解決“立案難”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在實際工作中,執行立案審批制度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即須由經辦法官、立案庭庭長、法院主管院長逐級簽字審批,“立案難”問題還沒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審批制下,由于種種工作上的原因,使得當事人的訴權及“時效利益”受損的情況時有發生。
立案登記制實施后, 法院對當事人的起訴不再進行實質審查,僅僅對形式要件進行核對。除了《意見》規定不予登記立案的情形外,當事人提交的訴狀一律接收,并出具書面憑證。
立案登記制的實施,將在客觀上擴大法院的受案范圍,能夠更充分地保護當事人的訴權。
對于民眾普遍關心的立案登記時間問題,《意見》提出了硬性要求,以防止案件“久拖不立”。
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和申請,一律接收訴狀,當場登記立案。
對于當事人訴訟請求,法院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決定是否立案。
例如,起訴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刑事自訴應當在收到次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對于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意見》還規定,起訴、自訴和申請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應當及時釋明,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應當補正的材料和期限。
讓“立案難”不再難
“立案難”是長期困擾我國司法的問題,在俗稱“民告官”的行政訴訟中表現尤為明顯。
北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去年10月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則顯示,近三年北京市行政訴訟立案率連續下降,平均立案率僅為30%左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修福金通過調查指出,由于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隱性干預,大量符合行政訴訟標準的案件得不到受理。他們調查的一個市,2010年到2012年行政案件受理率分別為38.5%、39.12%、35.19%。
北京德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家輝律師告訴記者,她曾經代理過一起訴某部委的行政訴訟案,當她將訴狀送到法院,負責立案的工作人員翻完材料,很干脆告訴她“立不了”,既沒有講任何理由也沒有給她任何文書。當她再次向法院遞訴狀時,法院一個負責人把她“請”到會議室,坦言“不是我們不愿立,是我們真立不了”。
一些地方還制定了限制立案的“土政策”。例如,在征地拆遷和拆除“兩違”建筑中,有的政府部門被訴后,往往要求法院“支持地方工作”,不予立案或駁回起訴。個別地方甚至提出,法院受理“民告官”案件時,須征得政府同意才能立案。
“要全面清理和廢止各種立案‘土政策’,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得擅自提高門檻,干預法院立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景漢朝說,“必須進一步加大內外監督,才能讓這項改革措施真正落實到位。”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潘劍鋒表示,《意見》明確禁止法院“不收材料、不予答復、不出具法律文書”,意味著不管立案是否成功,當事人都會得到書面答復,不滿意就可以憑著書面答復向上級法院申訴。這些立案程序上的改革,是這次《意見》出臺的重要內容。
實際上,為化解群眾立案難、申訴難,很多地方法院也在積極進行探索。
自今年3月25日起,海南各級法院開通網上立案及申訴信訪平臺。當事人或代理人只要登錄海南高院門戶網站“天涯法律網”,便可登錄平臺進行網上預約立案和登記信訪事項,提出預約立案的申請,經審核通過后,在規定的時間到預約法院辦理立案手續。當事人在網上登記信訪信息后,便可隨時隨地查詢申訴信訪辦理進程和反饋結果。此次嘗試實施的網上立案,目前只適用于中基層法院一審民商事、知識產權和執行案件。
海南省高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立案和申訴信訪渠道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建立網上立案和申訴信訪平臺,可以讓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完成網上登記、查詢、視頻接訪預約等事項,對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降低訴訟成本,讓群眾更加便捷地行使訴權。 通過這個平臺將案件辦理情況以及協調處理情況公之于眾,擴大示范效應,引導群眾理性合法反映訴求。
違法濫訴仍無空間,理性訴訟是關鍵
實施立案登記制后,是不是所有案件都能登記立案呢?并不是這樣。
登記立案針對的是初始案件,包括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刑事自訴、強制執行和國家賠償申請。對上訴、申請再審、申訴等,法律另有規定,不適用登記立案的規定。
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釋已經對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刑事自訴、強制執行申請和國家賠償申請的受理條件作出明確規定。
在闡明立案登記范圍的同時,《意見》也明確了不予登記立案的情形,包括:
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訴訟已經終結的;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危害國家安全、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其他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訴事項。
《意見》同時提出,要依法懲治虛假訴訟,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或者冒充他人提起訴訟,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要依法制裁沖擊法庭、擾亂立案登記工作等違法行為,維護立案秩序。同時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推動完善相關立法,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等濫用訴權行為,明確行政處罰、司法處罰、刑事處罰標準,加大懲治力度。
“在確有必要的時候行使訴訟權,是國家法律賦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也會予以支持。”潘劍鋒說,“但對于虛假訴訟、濫訴等,法律是明確禁止的,當事人也要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
同時應該明確的是,立案方便了,并非鼓勵打官司。
潘劍鋒表示,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社會中各種矛盾糾紛也比較多,如果所有的糾紛都涌入法院,會帶來巨大的司法壓力。“即便法院都給你立案,遲遲無法判決,同樣沒有意義。”
“打官司程序復雜,耗時長,成本高。在中國這個傳統的人情社會,對簿公堂還常常容易傷和氣。”景漢朝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糾紛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可能效果更好,事實上很多糾紛都適合采取非訴訟手段來解決。”
他表示,法院要在發揮審判功能的同時,將進一步推動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讓群眾在面對糾紛時有更多的選擇。
案件數量將增加,法院如何應對?
實行登記立案制后,法院各類案件數量預計會出現不同程度增長,涉訴信訪等方面的任務也可能增加,法院將如何應對?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負責人表示,法院自身要大力提升訴訟服務水平。繼續抓好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完善便民服務機制,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推行網上登記立案平臺建設,讓當事人更加方便地行使訴權。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讓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打得起官司。
要改革審判執行機制,完善先行調解機制,探索庭前準備程序。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包括完善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法官員額制改革、司法輔助人員制度改革、司法人員分類管理等。大力開展案件分流、促進和解、指導調解、訴調對接和案件速裁工作。探索建立民事庭前準備程序,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歸納爭議焦點,促進雙方和解,強化審前案件管理和程序管控,讓更多的案件解決在審前。
同時,法院要在發揮審判功能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通過建設功能強大、資源充足的訴調對接平臺和形式多樣、運行規范的訴調對接機制,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減輕當事人訴累,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李澤林表示,實行立案登記制后,基層法院受案數量可能大幅增長,從而造成待審理案件數量超出基層法院的能力。建議最高人民法院一方面合理核定基層法院審判崗位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對超出合理辦案數量的案件可實行辦案時間結轉,根據案件受理先后順序順延確定審限的起算時間。(綜合新華社報道)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立案登記制 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