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GDP是指標,不是目標

2015年07月23日 21:22 | 作者:張寶川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我們應該保持戰略定力,我們有必要時不時地看看速度表,但更應該把握方向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方,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上。

  自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向社會公布這個讓人牽腸掛肚的數字為7%之后,從政府官員到經濟學家,從搞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到投資黃金的大媽,以及似懂非懂的媒體記者,還有國外的“好心人”和媒體都來湊熱鬧。看好者有之,唱衰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

  在筆者的印象中,好像近二三十年來就是如此,而這個數字的每一次小小變化,都要引起民眾心理的巨大波動。因此,在中國人的心理上,大概現任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單從名字上看,干這個活是再合適不過了。

  民眾的這些心理不能不影響到經濟上,比如股市,比如黃金期貨,甚至房地產投資、蘿卜白菜等食品價格,因而也很難不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地方政府甚至高層的中觀宏觀決策走向。

  本來,GDP不過是一個經濟運行指標,一個衡量尺度,而不是目標,現在卻經常鳩占鵲巢,喧賓奪了主。如果一輛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司機不是眼看方向而是盯著速度表緊踩油門,你一定會覺得不正常,但是,在經濟運行上,人們卻往往恰是如此。

  所有這些心理概源于人們對于短缺經濟的痛苦記憶。僅僅三十多年前,人們上街買東西還要憑著布票、糧票、肉票、油票、菜票、糖票,甚至煙票。那還得排著長隊,能不能買到還不好說。總之是什么都缺,人們缺怕了。

  更深層的心理還來源于強烈的趕超情結。一部中華民族近代史告訴人們: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當國家結束了外敵的入侵和完成大陸的統一之后,就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趕超。先是大躍進的“超英趕美”,大煉鋼鐵,遍地冒煙,“文革”時也沒忘了“抓革命,促生產”。到改革開放后,“深圳速度”風行全國,終于在2011年坐上了經濟總量的全球第二把金交椅。現在人們已經在計算什么時候能趕上美國,成為老大了。

  歷史的人做歷史的事,我們當時的選擇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是,當GDP背負太多的東西之后,巨大的沖擊力和裹挾力就難免泥沙俱下。因此,出現“誰要影響發展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這樣雷人的口號也就不足為奇了。

  成就是巨大的,可代價也不小。從環境的破壞,到資源的浪費,結構的失衡,等等。

  于是,決策層不斷地修正關于經濟導向的提法:從“文革”前的“多快好省”,到改革開放后的“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終于到十八大提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首次將“快”字拿下來。去年,一個關于經濟發展的新概念———“新常態”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中國經濟的發展理念正在發生著變化。

  然而,多年的情結難以在一朝消除,許多人們并未真正理解這個新概念的深刻涵義。于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作了全面的闡述: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這是一種回歸,向著我們常常容易忘了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回歸。在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在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上都作過這樣類似的表述: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需求是全面的。黨的十八大的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從十八大開始到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又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使是經濟發展上的衡量指標也不再那么單一,可以“一快遮百丑”了。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更高些,更有獲得感些。因此,才有了河北省忍痛摘下“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鋼鐵帽子,只為了讓人民群眾能夠留住“APEC藍”。

  走得太快,往往就容易忘了當初出發的理由。因此,我們是否可以慢下來一點,讓自己更從容一些、更穩健一些呢?

  當然,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仍然需要一定的比較高的發展速度,因為它連著背后的就業、收入、民生、生活質量。所以我們將GDP指標定為7%左右,是科學合理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更加看重發展速度背后的東西,只要能夠保證一定的就業水平,只要能夠讓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穩步的增長,只要能夠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而讓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經濟內生動力更加強勁持久,產品質量更加優良,經濟發展與各方面發展的關系更加協調,發展速度慢一點是為了更好更穩更有質量。關鍵是穩定和有質量的發展,不能大起大落。

  就在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的第三天,習近平同志在東北視察時指出,我們“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對此一定要有信心”。

  即使我們現在保持這個增長率,也是一個了不起的速度。要知道,美國在1871-1943年的73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遞增4.3%,這一速度奠定了它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地位;日本在1955-1988年的34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遞增6.7%,這一速度使它成為世界新的經濟中心。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我們應該保持戰略定力,我們有必要時不時地看看速度表,但更應該把握方向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方,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上。

編輯:羅韋

關鍵詞:經濟 GDP 指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亚洲Aα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页 | 色香欲亚洲天天综合网 |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人妖 | 一区二区性生活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