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腿疼患者如何選擇首診科室
許多患者朋友都有感覺,到大型公立醫院看病非常困難,因為就診病患多,往往看個病要用一天時間,有時掛的號不對,還要再重新排隊掛號,排隊等待就診,浪費錢不說,還耽誤時間。
有些看似簡單的癥狀,具體到了醫院,該看哪個科室連導醫護士也很難準確判斷,患者及家屬就更不知該如何就診了。
腿疼是個常見癥狀,同時又是許多病都可以表現的癥狀,同樣一種刺激,在某些病人表現為劇烈疼痛,有些人可能只感覺模糊的不適。有些人是靜臥或休息時疼痛,有些人是運動后疼痛,具體如何就診就需要細說了。
人的下肢我們大體上可以分為臀部、大腿、小腿、足部,大腿和腹部相連的部位叫腹股溝。小腿前面的骨頭,老百姓俗稱迎面骨,醫學上叫脛骨。
外傷引起的腿疼:骨科
最簡單腿疼的是外傷引起的腿疼,有近期明確的外傷經歷,有些人還有皮膚的傷口,一般這種情況要看骨科,某些綜合醫院分科更細,就要看骨創傷科。
坐骨神經向下走行:骨科
坐骨神經從腰椎發出后,沿臀部和大腿外側向下走行,當它受壓或其他原因受到刺激的時候引起的疼痛或不適主要表現分布在從臀部、大腿外側到小腿外側的范圍,該處沒有重要的血管,所以該區域的癥狀一般需要看骨科。
下肢的帶狀皰疹:皮膚科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當發生在腰際的時候俗稱纏腰龍。偶爾也會發生在下肢。引起沿著神經分布走行的劇烈疼痛,甚至觸碰皮膚都感覺燒灼樣劇痛,這叫痛覺過敏。而表面沒有紅腫,發熱,醫生檢查可能也沒有什么特殊發現,只有當皰疹出現時才得以確診,有經驗的醫生,可能在水泡出現前就考慮到這個診斷。這種病癥要看皮膚科。
關節附近的疼痛:內科或免疫科
關節附近的疼痛,尤其和運動相關的疼痛一般要看骨科,或骨關節科,但有些踝關節的紅腫疼痛,或足趾小關節的紅腫疼痛,要查血液中尿酸含量,如果升高可能屬于痛風,要看內科。也有些可能是類風濕的一種表現,需要看免疫科。
大片紅腫、局部發熱伴明顯觸痛:血管外科
有些下肢疼痛伴有明顯的大片紅腫、用手指按壓,紅腫可以褪色,局部發熱伴明顯觸痛,這種往往是有炎癥的表現,臨床上叫網狀淋巴管炎,又名丹毒,這是一種外科感染,可以看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有時候紅腫沿著下肢內側成線樣分布,觸摸紅線處可觸及皮下索條,觸痛明顯,這是淺靜脈血栓性靜脈炎的表現,可以找血管外科看。
間歇性疼痛:血管外科、脊柱外科或骨科
下肢疼痛有的跟下肢活動有關,當行走一定距離后出現疼痛不適,最終患者被迫停下才能好轉,這樣的疼痛叫間歇性跛行。此種疼痛可見于動脈病變、靜脈病變或腰椎管狹窄患者。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的間歇性跛行,一般每次誘發癥狀行走的距離大致相等,停下來休息片刻就能好轉,之后還能再走差不多的距離,此類患者往往伴隨一些患肢缺血的表現,如皮色蒼白、皮溫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肌肉萎縮等;靜脈原因導致的間歇性跛行每次發作行走距離不一定一致,主要感覺是脹痛,伴隨有下肢水腫、沉重、足踝上方發黑,有些伴有明顯的靜脈曲張;椎管狹窄導致的跛行行走距離不一,發作時需要蹲下或坐下才能緩解。動脈和靜脈性跛行需要找血管外科看,椎管狹窄找脊柱外科或骨科看。
休息時疼痛明顯:血管外科
有一些下肢疼痛與運動無關,患者在臥床休息時疼痛明顯,臨床上稱為靜息痛。往往和嚴重的下肢缺血有關。由于組織供血差,患者往往在臥床時需要將下肢垂到床下(如此可以少許提高血液灌注壓力),或無法臥床休息,必須端坐。止痛藥對這種缺血性的疼痛效果也不好。一些人還伴有下肢的壞死。這類患者肯定是要找血管外科醫生看了。
總之,下肢疼痛雖然表現比較多,本文涉及內容不一定全面,但由于下肢組織結構相對簡單,主要涉及的科室是血管外科、骨科(關節/脊柱)、皮科,部分涉及內科。
作者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編輯:趙彥
關鍵詞:腿疼患者如何選擇首診科室 腿疼的幾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