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譚浩俊:國企改革董事會不能當擺設
據媒體報道,國企改革的藍圖有了初步方案。國企改革有希望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實現新的經濟增長。報道指出,改革一旦實施,中國將會模仿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組建兩套類似的公司體系,負責向國企提供資金,并向其施加盈利壓力。
雖然目前來看,國企在數量上不再具有優勢。但是,就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來看,仍然是其他所有制企業無法相比的。尤其在當前經濟面臨嚴重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國企的表現更直接決定經濟能否盡快走出下行通道、步入復蘇軌道。
但是,從近幾個月以來國企的表現來看,似乎并沒有扮演起核心的動力角色。按照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441.8億元,同比下降0.7%。但是,同期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卻同比下降了21.2%,不僅遠差于全國平均水平,更與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無法相比,后者同時實現利潤分別增長了4.2%和6.3%。
國企與民企的差距,顯然不只是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加快改革就成了解決國企內在問題和矛盾最為緊迫的課題。
而本次消息指出的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毫無疑問是國企、特別是央企改革最主要的學習參考模式之一。可是,關鍵在于,學習淡馬錫模式簡單,要想真正取經于淡馬錫模式,可能難度就相當大了。其中,能不能有效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就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難題。
要學習淡馬錫模式,首先要讓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控股公司等在“一線”作為,這對國資委將是一次重大考驗。國企董事會能否具有選聘和任命經營層的權力,直接關系到董事會在企業的地位,關系到董事會與經營層如何相處,關系到政府與企業之間到底處于什么格局。而現實情況是,按照不同類型的國企,其經營層都是政府和國資委一竿子到底,董事會缺少對經營層的選聘權。如果不能突破,董事會就只能繼續當擺設。同時,外部董事如何聘用,也直接關系到董事會是否能夠真正成為企業的決策機構。因為,現行的外部董事,都不是專職人員,更多的都是退休高管、專家、學者等,是一種“福利”,而不是工作需要。
總之,學淡馬錫模式,不是要形式,而是要內容。很早之前我們就開始學淡馬錫模式了,到今天還在進行董事會試點,且沒有一個真正具有淡馬錫真經模樣的成功案例,可見,到底該怎樣學,可能并不是說說那么簡單。
(作者系財經評論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國企改革 董事會 經濟增長 淡馬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