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女子暴雨中伏地數十分鐘猝死 路人為其撐傘不敢施救
原標題:女子暴雨中伏地數十分鐘 路人為其撐傘不敢施救
摘要:一名處于猝死狀態的女子,暴雨中趴在此公交站數十分鐘,多名路人為其撐傘,卻不敢對其施救。該女子終因未得到及時救治致心律失常身亡。
暴雨中伏倒在公交車站旁的女子終告不治。 受訪者隋小姐供圖
7日上午,員村山頂公交站(2號)交通早高峰時,一名處于猝死狀態的女子,暴雨中趴在此公交站數十分鐘,多名路人為其撐傘,卻不敢對其施救。該女子終因未得到及時救治致心律失常身亡。
現場:女子暴雨中伏倒在地數十分鐘
7日上午8時許,廣州市氣象局發布天河區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生效。此時,家住員村附近的李先生冒著暴雨來到天河區往黃浦區方向的員村山頂公交站(2號)。“剛走到,我就發現一名年輕女子趴在站臺旁,一動不動。”
從目擊者拍攝的現場照片中,記者看到該女子身著橘色短袖、黑色中褲,右手挽著藍色布袋,右手腕戴著黑色手表,臉貼地、被雨水打濕的頭發散亂地貼在其側臉上。她整個人伏倒在地,壓在左手握著的雨傘手柄上。
“剛開始的時候沒人理會,當我到現場時,不知道她在地上已經躺了多久。”李先生說,“我一邊撥打120,一邊讓我老婆幫她撐傘遮擋。”此后,其他路人才圍攏過來:一位身穿牛仔背帶褲的女士蹲在倒地女子身旁,撐傘遮擋住其上半身;另一位身著銀白套裙的女士將雨傘蓋在倒地女子下半身。
“我到車站時,已經有兩三個人為她遮雨了。”另一位在現場的隋小姐說,她曾翻找倒地女子的藍色布袋,希望找到手機并聯系到她的家人,但最終未能成功。“我們全都不會急救,所以沒有人敢動她。”
一直在現場等待急救車的李先生說,在一名公交司機的提議下,一名路人試圖按壓女子人中施救,但女子沒有任何反應。
醫院:患者死于心律失常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表示,接到120急救中心的分派電話后,救護車立即趕赴現場。當時暴雨仍未停止,醫生看到一女子倒在不算太深的水里,臉部朝下,在她身旁三位市民為她撐傘遮擋。
醫生檢查發現,女子瞳孔已散大,無心跳呼吸,身體冰涼,判斷其失去生命體征至少20分鐘。醫生當即在現場對女子進行搶救,搶救一直持續到下午1時許,甚至一度將其送進重癥監護室。然而,該女子的心跳最終未能重新起搏。
據醫生介紹,該女子患有肥厚性心臟病,其致死原因是心律失常。而從口鼻吸進的雨水阻塞了女子的呼吸道,成為加速她死亡的重要因素。醫院表示,如果事發時有人第一時間將她扶正,并進行胸外按壓,保證其大腦供氧,就能為醫生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或許能夠挽回一條生命。
9日9時55分,李先生發布了這樣一條新浪微博:“一條20多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了,我不禁為生命的脆弱而感到惋惜,也為人世間的冷漠而嘆息,女子不知道在人來人往的公交站臺邊躺了有多久,也許是半個鐘,一個鐘……試問如果旁人能夠早一點施救是不是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悲劇呢?”
醫生:及時實施心肺復蘇術可提高生還率
對于上述情況,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急診科主任唐柚青認為,這是典型的因缺乏緊急心肺復蘇基礎技能,而不能有效施救的情況。
唐柚青表示,非專業人士在面對上述情況時,首先需判斷患者是否處于猝死狀態,即判斷是否有對其實施心肺復蘇術的必要。“在醫學上,通過以下三個主要指標,就可判斷病人的狀態。”他解釋,首先要通過呼喊的方式判斷對方是否還有意識;其次通過觸摸左胸前區域、上側頸動脈等處,判斷患者大動脈波動是否消失;最后,通過觀察其胸部起伏,判斷患者是否還有自主呼吸。
“如果患者意識消失、心臟停止跳動、無自主呼吸,那么基本可以判斷患者已處于猝死狀態,需要對其緊急施救。”唐柚青說,在施救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呼救,發動身邊的人參與到救援當中。如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并召集兩到三個人共同參與實施心肺復蘇術。
“在呼救的同時,就應該立即對患者施救。”唐柚青說,面對猝死狀態的患者,第一步是將其身體放平、頭偏向一側,使其處于完全平坦的狀態。之后,就要立即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位置在胸骨下方三分之一處,幅度應大于5厘米,頻率每分鐘不低于100次。連續按壓30次后就要進行連續兩次的嘴對嘴人工呼吸,如此循環。”他強調,在患者恢復心跳之前,施救都不能停止。
唐柚青表示,雖然心肺復蘇術對搶救成功率的影響,與發現病情的早晚、施救的環境和施救人員的專業度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是及時、相對專業的施救,毫無疑問將提高猝死狀態患者的生還率”。
(記者/曹菲)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暴雨 伏地 撐傘 不敢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