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賞書畫、聽故事
——“石渠寶笈特展”集中展示故宮書畫珍品
工作人員布展《五牛圖》
《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游春圖》……9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展迎客,眾多國寶級書畫集體亮相,吸引了社會各界和大批觀眾的目光。早上7點,午門門口就開始有觀眾排隊,據統計,當天共有8500人參觀了展覽。
283件珍品:難得一見的皇家收藏
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宮博物院在一整年內將陸續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石渠寶笈特展”便是其中的重量級展覽。
據介紹,此次“石渠寶笈特展”一共展出書畫藏品283件,展出的書畫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整個中國博物館界都極為難得。“故宮博物院館藏歷代名家書畫真跡眾多,其中不乏宋元之前的作品。但是,書畫文物不比青銅器、瓷器等其他文物,由于質地多輕質易損,而年代久遠的作品因之前收藏條件的局限和流轉次數較多,而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傷害,給今天的文物藏品保護增加了難度。為此,故宮博物院規定對于珍貴書畫藏品,只在春、秋季節方可以展出,每次展出時間不得超過兩個月,一次展出以后這件書畫藏品必須回到庫房‘靜養’三年以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
公眾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展出中備受關注。特別是此次這一全長528厘米的書畫作品全卷鋪開陳列,亦屬難得一見。10年前,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80年院慶,這幅作品曾經展出,之后只分別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開。據故宮博物院書畫部負責人介紹,為保證這些珍貴書畫健康穩定、益壽延年,此次兩個月的展期中間,即10月12日將更換部分書畫展品,使一些重要的書畫藏品實際展期只有一個月,既讓觀眾們能夠看到更多故宮博物院的書畫珍品,也是對珍貴書畫的一種特殊保護。
國寶故事:與時代共浮沉
“石渠寶笈特展”除了展示珍品之外,還較多地敘述了書畫流傳、遞藏的經過。據介紹,這樣設計旨在對專業人員研究《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乃至書畫史、鑒藏史有所助益,同時增進普通觀眾對古代文化與藝術的認識。例如為讓觀眾獲得更加直觀清晰的認識,策展專家特意繪制了《石渠寶笈》初、續、三編在紫禁城、圓明園貯藏書畫的地圖,并列舉學詩堂這一貯藏地點,展出其相關文物。
《石渠寶笈》編撰完成至今的200年里,著錄中的國寶與時代共沉浮,經歷了離散、失落與重逢。本次展覽展出一部分重回紫禁城的國寶,其沉浮背后的人與往事,令人感念。
本次策展人之一、故宮書畫部專家張震介紹,國寶回宮主要通過四種途徑:調撥、征集、個人捐贈和重金回購。
調撥和征集中,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的征集起到了關鍵作用。北宋燕肅《春山圖》卷、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都是經東北博物館收集后上調給故宮的。個人捐贈方面,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捐贈了宋高宗書馬和之畫《小雅節南山之什圖》卷等名作;1952年,朱翼盫后人將宋拓《游似藏開皇本蘭亭序》捐贈入藏。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宋代張先《十詠圖》卷等,均是國家回購并調撥給故宮的。
這些飽經滄桑的書畫珍品在重回故宮后,得到了妥善保護。上世紀50年代,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從香港回購重歸故宮時,已經破損不堪。1977年,經故宮專家重新揭裱、補筆、全色,重獲新生;北宋米芾《苕溪詩》卷,從榮寶齋收購時,已多處撕裂、缺字,經修復、補筆后才恢復了昔日神采。
宣傳、服務:讓展覽深入人心
據單霽翔介紹,此次“石渠寶笈特展”注重加強宣傳推廣,為了讓更多的公眾了解此次展覽,提前預熱和深化解讀,在機場、地鐵、公交汽車上設置廣告,開辦網上展覽,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的傳播作用,并提前公布展品目錄,便于觀眾提前了解展品。同時,配合該展覽,及時準備了相關的出版物,包括《〈石渠寶笈〉精選配圖版》、《石渠寶笈特展》展覽圖錄及《紫禁城》刊物所推出的《石渠寶笈》專刊。
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觀眾人數的增多,工作人員根據武英殿內的情況,開始采取臨時限流措施。根據電子計數器統計,當殿內人數接近200人時,武英門門口暫不放人進入,量出為入。為避免觀眾排隊無聊,工作人免費發放精美的明信片。一旁的故宮書店內有關于展覽、展品的書籍、宣傳冊,可供游人先睹為快。
此次為了使到現場的觀眾更好地了解展品,故宮增設了500臺專用自動講解器,增加30名志愿者開展專題講解服務。展室內WiFi硬件設備安裝和互聯網帶寬接入,實現良好無線上網環境。展廳內約1/3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維碼,展覽期間將在展區內提供無線網絡,觀眾掃碼后便可詳細了解文物的幕后故事。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石渠寶笈特展 故宮 書畫珍品 清明上河圖 五牛圖 伯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