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一畝田高海燕:互聯網+農業是風口,更是長征
9月23日消息,一畝田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日前應邀參加了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2015安信證券互聯網大產業及投資者交流高峰論壇,并在論壇做了名為《互聯網+農業:一畝田的探索和想象》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作為互聯網公司的一畝田四年來在農業領域的實踐和感受。
高海燕在演講中指出,國內九成農業電商處于虧損狀態,說明了中國農業的巨大復雜性和新興機會性并存?;ヂ摼W+農業不僅僅是一個大風口,更是一場需要業界同行長期探索的“長征”。
嘗試者越來越多 犧牲者也會越來越多
據高海燕透露,四年前一畝田剛創辦時,“互聯網+農業”并非熱門領域,甚至“連風都沒有”。直到今天,“互聯網+農業”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看好,但多數人(既包括行業參與者,也包括行業評論者)依然忽略了這個領域的復雜性和階段性。
“互聯網+農業不是靠情緒和投機就能做成的,更需要理性、建設性和堅韌性,因為這不是一個風口,更是一次長征。需要四渡赤水,也需要飛奪瀘定橋,會遭遇湘江戰役,也要過雪山草地”,高海燕認為,這個領域的嘗試者越來越多,犧牲者也會越來越多,但一旦獲得突破,市場前景將異常廣闊。
在高海燕看來,“互聯網+農業”的現狀也是中國最傳統產業、最傳統市場與現代技術融合的一個縮影。作為互聯網農業的先行者,一畝田在四年來遭遇了產業融合帶來的各類艱難挑戰,由此也在不斷變化和調整,“一畝田獲得的經驗和遇到的挑戰,是一個先行者遇到的挑戰和獲得的經驗,也是互聯網加農業必然會遇到的挑戰和獲得的經驗。無論會遇到多少挑戰,一畝田用互聯網和新技術手段參與和改變農業的目標不會改變。”
農村5公里就存在信息不對稱
高海燕認為,相比其他行業,農業領域存在更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短缺是農產品流通領域最大短板。即便五公里之內,就可能存在農產品交易的信息不對稱。
高海燕講了今年5月份他在河南遇到的一個案例。在考察市場的當時,當地一個縣種植西葫蘆的農業合作社遇到北京前來收購的采購商,一、二毛錢一斤的價格都愿意出售。但同時在5公里遠的另一處產批市場,同樣的西葫蘆卻以4毛5分錢一斤正在交易。這種信息不對稱在農村比比皆是。農業生產者盡管有改變信息不對稱的意愿,但很難形成用新技術手段改變信息不對稱的能力和習慣。單從這點來講,互聯網加農業需要巨大的市場教育成本和用戶成熟的時間成本。
在高海燕看來,信息對稱的意義和價值誰都明白,但做好農業領域的信息對稱卻并不容易。比如農產品電商必須為農產品交易雙方提供更精準、匹配度更高的信息服務,包括各地供需信息、行情、天氣等大數據內容,這也將增加農業生產者的市場博弈能力。“簡單的供需信息不叫信息服務,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精準信息服務才叫真正信息對稱,簡單的信息提供不叫信息服務,能形成綜合解決方案的信息體系服務才叫信息服務。這也是一畝田四年創業的深切體會”。
互聯網首先改變了農產品的流通順序
高海燕也指出,無論人們怎么看今天的互聯網+農業,尤其是農業電商的發展水平,但農業電商在某種程度上首先調整了傳統農業的流通交易順序就已經是一次革命。傳統農產品交易是先有物流后有信息流,隨著互聯網手段和電商企業的加入,農產品供求交易先在網上形成信息流,然后才產生物流,順序剛好相反。
流通順序的改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是減少了物流距離不合理帶來的浪費和無效物流帶來的農產品損耗。“石家莊的批發商往往跑到北京新發地,購買保定產地的白菜。傳統交易先有物流,批發商跑到北京找貨,最后發現貨來自保定。如果先從信息流開始,石家莊的批發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高海燕表示。
信息主導模式也有助于減少銷售周期太長或者不確定帶來的損耗,以及貨不對路(不能匹配客戶的真實需求)所帶來的損耗。“互聯網或者電子商務對傳統農產品交易的介入,哪怕只做了這一步,也極大提升了中國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互聯網對農業的介入并不一定能馬上帶來所謂顛覆性的革命,但每一小步,對未來都是一大步。一畝田現在更相信小就是大的哲學意義在商業世界的踐行”。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