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警惕“精準扶不貧”反噬扶貧成果
昨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6年時間里實現7000多萬人脫貧。針對審計署查出廣西馬山縣“2454扶貧對象買了2645輛汽車”的問題,他表示“只是部分地區沒有做好”。同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也痛批馬山扶貧“不精不準、大而化之”,表態要“堅決整改”。
眼下中國到了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段,“6年時間實現7000多萬人脫貧”,既彰顯了扶貧時間之緊迫、任務之繁重,也凸顯了扶貧克難的決心,這也更需要將精準扶貧落到實地。否則,扶貧力度再怎么加碼,其成果也難免被各種挪用濫用反噬。
在此背景下,馬山扶貧造假亂象暴露的諸多問題,讓輿論感到不安:盡管有關部門特別強調這屬于個例,是“部分地區”的事,但這3000多名扶貧對象居然都是“富人”,“被扶貧”的還有大量財政供養人員,確實離譜過了頭。如此“精準扶不貧”,能蒙混過關,說明當下扶貧工作中仍有些缺漏。
從媒體的公開報道看,在中央扶貧政策下行落實過程中,不少地方都發生過類似的扭曲。比如,有些地方將扶貧撥款用于縣、市的城鎮建設,2014年,央視曝光了安徽利辛縣將大筆扶貧資金投向基礎建設領域的問題。今年早些時候的“最悲傷作文”,也讓人們發現,長達20多年的扶貧“準頭”也不盡如人意。正是末端的這些扭曲和變異,使得中央莊嚴的消除貧困承諾進入“無物之陣”。
那該怎樣將精準扶貧“精準落實”,以避免“7000多萬人脫貧”宏大目標的打折扣?應看到,有關部門已在“精準”二字上下了不少工夫,如從2013年開始,對貧困人口全部建檔立卡;為避免扶貧資金粗放化,國務院扶貧辦和財政部2014年也出臺了一整套完整的資金管理辦法。
問題是,扶貧畢竟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實過程,由于向下落實的層級傳遞鏈條較長,再嚴密的制度設計,再“動態”的管理,都可能遭遇“最后一公里”梗阻的末梢執行問題。因為“上”與“下”的信息不完全對稱,若不納入基層民眾反饋式的強力監督,到了基層走樣的概率不小。
源于此,要消除“精準扶不貧”之類的怪現狀,就得著力保障處在“政策傳遞鏈末端”的民眾的扶貧信息知情權,將扶貧信息面向基層更大程度地敞開,以吸納基層監督力量。眼下很多貧困地區民眾信息獲知渠道較少,而建檔立卡也更多的是應對扶貧層面上級監督,這導致他們很難參與到扶貧監督中來。在此背景下,扶貧信息包括扶貧項目確定、扶貧資金流向等的公開透明,必須向社會交底,包括對貧困地區民眾的告知情況和底層具體反饋,也應記錄在案。實質上,國家有關方面也指出,要“形成上下互動的檢查辦法”,貧困地區民眾應成為上下互動閉環中的重要一環。
扶貧款不是地方政府的“唐僧肉”,更不是利益群體的黏合劑,而是“絕對貧困”人群的“保命錢”。這就需要打通末端民眾的信息梗阻,發揮他們在精準扶貧上的監督作用。試想,如果底層民眾也知道扶貧款都用在了哪,還會有馬山一邊“精準扶不貧”,一邊此前被稱贊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動態管理嗎?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精準扶不貧 馬山 扶貧款 扶貧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