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海上吉普賽人”脫貧記

2015年10月18日 22:21 | 作者:董建國 王成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福州10月18日電題:“海上吉普賽人”脫貧記

  閩東沿海白馬港,群山包圍中的海岸線綿延不斷,面海而建的樓房星羅棋布,海灣內船只穿梭往來,養殖海鮮的網箱星星點點,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海上漁耕圖。

  如今,在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2310名曾經長年漂在海上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連家船民”,告別了“風雨飄搖”,過上了“安居樂業”新生活。

  “連家船民”挪窮窩 “曲蹄”嘲諷已消失

  海風腥咸,海浪迭涌。切入山腹的海水,將這里變成一個安靜的海灣。下岐村就坐落在灣畔的前沿,閩東面積最大的“連家船民”集中安置點就在這里。

  “連家船民”是指福建等沿海地區長期生活在海上、以船為家的漁民,他們常年生產生活都在船上,導致腳指頭畸形彎曲,生活和教育水平低。一直以來,“連家船民”被稱為“曲蹄”。

  “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下岐村老支書陳壽章說,這就是過去“連家船民”以船為家、風吹日曬、居無定所的貧困生活寫照。

  船民江成坤回憶說,“連家船”長八九米,寬不足兩米,一家人擠在一起,船上還要養雞鴨,睡覺時連翻個身都難。“以前的日子窮得叮當響,我們連雙鞋都沒有,都是打赤腳,一條褲子兄弟四人輪流穿,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夜里常餓得眼冒金星。”

  如今,下岐村的“連家船民”在岸上安居樂業。村里商鋪林立,上岸船民織漁網、搞養殖,有忙不完的漁家事。

  “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今天的生活!”陳壽章說,從1997年開始,福建將“連家船民”上岸工程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安排專項資金對船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遷”的辦法,免費提供土地,負責路、電、水、通信、廣播電視信號“五通”,先后投入資金700多萬元,讓“連家船民”挪窮窩。

  一輪連一輪,一期接一期,至今已持續18年。“就像燕子筑巢一樣,今天一枝,明天一椏。”眼下,下岐已建成2個新村6個安置點,全村700多戶2400多人,目前已累計600多戶2310名連家船民上岸。

  漁村變商埠 年產值過億

  天色擦黑,記者借宿的船民陳玉坤家里,農家三層小樓有120多平方米,屋里電視機、電腦、洗衣機一應俱全,每個臥室都裝了空調,一樓和三樓配有洗手間,家里飲用桶裝礦泉水。

  記者在幾位村民家里串門,看到船民江雪義家的餐桌上擺著青頭魚、黃瓜魚、魚頭湯、紅燒肉等七菜一湯。船民王成增家的餐桌上也是有魚有肉。村里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其中一半人還在使用微信。

  生活變化的背后是上岸船民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船民王紅進承包了20畝魚塘養殖跳跳魚以及8箱鱸魚,產品遠銷上海、浙江等地。“船民上岸閑不住,養殖閑下來,還開船跑短途,一年下來收入不會低于20萬元。”王紅進說。

  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干練利落。她說,目前全村有200多戶船民從事水產、餐飲、服裝等商貿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漁村變成了熱鬧的商埠集鎮,去年全村年產值1.4億多元,人均收入1.6萬多元。

  啃最難的“骨頭” 拉全民進小康

  在下岐村掛點的下白石鎮黨委副書記劉菊鳳說,在多數“連家船民”苦盡甘來的同時,還有三個群體仍然徘徊在貧困邊緣:一些老船民缺乏致富門路,他們上了岸卻失去了謀生的手段;部分船民因病致貧、返貧;部分青年因為缺乏技術,創業就業能力欠缺。

  多位從事漁業捕撈的“連家船民”說,近年來周邊海岸線不斷后退,可捕撈的漁業資源日漸萎縮,這讓以小馬力船居多的“連家船民”望而卻步。

  村委會主任江成進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告訴記者,野生黃魚、花蟹、小石斑魚等如今已很難捕撈到。他說:“這些物種以后恐怕只能在照片里看到了。”

  自1999年第一批船民離岸上樓以來,下岐村目前仍有120戶困難船民沒有解決住房問題,當地黨委、政府目前已經建起四棟樓,今年就會幫助最后的船民上岸居住,但不少漁民子女進入適婚年齡,改善型的住房需求讓本就緊缺的土地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如今在寧德,像下岐村一樣的“連家船民”們即將成為歷史名詞。據統計,通過20多年連續三輪的上岸定居工程,至2014年初,寧德市2.5萬連家船民已全部實現上岸定居夢。

  寧德市市委書記廖小軍說:“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一個船民在擺脫貧困中掉隊,要讓所有人攜手合格地進小康!”

編輯:曾珂

關鍵詞:海上吉普賽人 脫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的aⅴ久久网站 | 中文字乱码区2022 | 日本性变态另类性高潮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无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