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要“居住證”,更要“含金量”

2015年10月23日 16:56 | 作者:理觀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明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近日,《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獲得通過,這是落實戶籍改革的重要一步,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管理、促進社會公平。

  有人將居住證稱為中國的“綠卡”,視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重要舉措。從“暫住證”到“居住證”,改變只有一字之差,不僅是一種身份之變,更是一種居住權利、服務權利的保障。對于廣大進城的人群而言,“暫時居住”已成為歷史,而“居有其權”的時代也正式開啟。不過,要真正實現從一紙“居住證”,走向同等權利的公平保障,這其中的“含金量”更顯重要。

  長期以來,社會逐步開放,人口流動性增強,不管是外出務工還是技術立身,城市對鄉村的吸引力一直沒變。這背后除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機會,還離不開大城市對優質服務的聚集。教育、就業、住房、養老、醫療、社保等關乎民生的資源優勢,才是吸納人口集中并希望留下的直接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城市人和農村人的戶籍二元格局,使很多進城的人只能“望而興嘆”,優質資源就在身邊,卻因身份而觸不可及,無法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權利一直是阻礙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矛盾。

  越能承載公共服務,越能體現含金量,改革的獲得感越強烈,群眾的滿意度就越高。只要符合條件,申請辦理居住證,子女就可在當地接受同等教育,就有資格申請諸如公租房、經適房……不同城市也紛紛出臺了改革意見,持有居住證享受市民待遇已變成現實。但是,不同城市在具體細則和條件上存在彈性空間,支持力度不一,居住證的“權利成色”也有差別。當然,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地方的財政能力,但居住證所體現的服務職能才是其生命力所在,也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縮小與城市戶籍人口的權利差距,這項改革落地價值應該值得肯定。

  如果說“居住證”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過渡性安排,那么“居轉常”的道路還需探索。常住一地的年限、繳納社保的年限、有無犯罪記錄等等都是想要獲得戶口的“硬指標”,有些地方的條件可能更苛刻。這恰說明:一是“居住變戶口”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二是居住證及其“附加”的公共服務權利,讓很多人享受到了幾乎戶籍人口享有的權利,其對城鎮化的“調節器”功能也十分明顯。

  說到底,居住證也只是暫時的,最終是為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格局。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如何做到“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是改革的目的之一,如何讓老百姓不再因為身份而產生“低人一等的焦慮”或“高人一等的優越”才是改革的落腳點。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居住證” “含金量” 戶籍制度改革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 亚洲网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中文字幕乱老妇人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_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