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遼寧合力攻堅治理霧霾:事關全局的民生工程
進入供暖季,東北多個城市前一段時間霧霾壓城,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重度霧霾已消退,霧霾治理攻堅戰正緊鑼密鼓。
如何看待此次霧霾?如何兼顧當前長遠加強綜合整治?如何既穩定經濟發展又不斷加強環境保護?遼寧省委、省政府近日幾次召開專題會議,確定措施、重拳出擊、治理霧霾。
倒逼出來的機遇
從11月7日到14日,遼寧經歷了一次突如其來的重度霧霾。
“這次霧霾污染,是天氣條件不利” “治理霧霾會影響經濟發展,遼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治霾會使全省發展雪上加霜”……一些人這樣認為。
11月20日,遼寧省委召開常委會議,專題研究治霾工作,遼寧省委書記李希態度明確:“霧霾不是憑空炒作的,也不能把天氣原因當成出現霧霾的借口。必須從自身、從主觀上查找原因,研究對策。” 他說,要充分認識到治理霧霾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倒逼全省加快結構調整的現實要求,也是各級黨委、政府有效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一個重大考驗。
當前,遼寧正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保就業、促收入成為首要考慮的民生問題。面對這次霧霾,民眾的強烈關切引起遼寧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讓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為群眾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是最大的民生之一。
治霾,一頭牽動著民生,另一頭則關乎遼寧經濟結構調整大局。“這次治理霧霾,省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廣泛關注,會形成一股推動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合力,這是霧霾倒逼出來的機遇。”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孫鵬軒說。
治霾,改善的是遼寧的生態環境,也事關遼寧的營商環境。當前,遼寧正在積極采取簡政放權等多項改革措施穩增長促發展,以創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應該看到,治理霧霾,改善生態環境,也是優化營商環境,而且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之一。
治霾:靠決心也需科學施策
專家分析認為,此次霧霾的三大“殺手”分別是:燃煤小鍋爐、汽車尾氣排放和秸稈焚燒。這三大“殺手”也是北方多數省份冬季面臨的三大污染源。
針對這三大污染源,遼寧集思廣益想辦法、開“藥方”。遼寧省省長陳求發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治霾之策。
——對燃煤小鍋爐,遼寧采取高效一體化供熱、氣化遼寧、清潔能源推廣、燃煤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措施,對癥下藥。2016年,以1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為重點,淘汰建成區內全部老舊低效鍋爐,到2020年,全面實現高效一體化供熱;
——對汽車尾氣排放,遼寧進行黃標車淘汰、環保綠標路建設、尾氣收集治理、綠色交通等工程創建,有的放矢;
——對秸稈焚燒,遼寧加強源頭管控,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秸稈綜合利用,因勢利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領導的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了炭基產品示范,正在實現秸稈變廢為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的成因復雜,治理霧霾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目前,遼寧建立了上下聯動的治霾體系,將霧霾治理各項工作納入到各地區、各部門“十三五”規劃當中,建立嚴格的監督考核制度、約談制度,用制度之繩傳導壓力,促進治理工作層層落實。遼寧省還建議參照京津冀協同治霾和應急聯動模式,實現東北治霾聯動,合力抗擊大氣污染。
治霾是轉型振興的一塊試金石
“霧霾壓城,反映出東北經濟結構出現的問題。治理霧霾,也像一塊試金石,試驗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質量。”遼寧省社科院低碳發展研究所所長畢德利說。
專家指出,治理霧霾似乎會增加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成本,在當前東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會增加發展的難度。但仔細分析,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并非是要重現往日煙囪林立、火光沖天的“盛景”,而是要通過改革、創新,搶抓機遇,最終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歷史總是以奇妙的方式給人們以啟迪。2003年,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第一年,被稱為“東方魯爾”的沈陽市鐵西區工業企業密集,環境污染嚴重,開始“突圍”:總投資70億元,214戶企業大搬遷,拆除工業煙囪619根,削減二氧化硫排放3984噸、煙塵排放4500噸……壯士斷腕式的改革最終使鐵西區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獎的城區。經濟上的數據更可以詮釋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鐵西改造6年中,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各項指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鐵西區人口從76萬增加到了114萬,占到當時沈陽市人口的1/4。
遼寧在上一輪東北振興中創造的經驗,也為新一輪振興發展提供借鑒。
治霾的過程,就是淘汰落后,發展先進的過程;也是甩掉歷史包袱,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過程。綠色發展不應是陪襯,而應成為遼寧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內涵。(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遼寧攻堅治理霧霾 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