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警惕免費陷阱披上網絡外衣

2015年11月26日 14:23 | 來源:法制日報
分享到: 

以免費之名騙取參與者的信任,進而實現其背后的商業目的,此類層出不窮的免費活動,理應得到有效的監督管理

點擊鏈接有免費的流量領,那還不趕緊點……停!千萬別進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微@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日前撰文揭微信朋友圈“領取流量”陷阱,揭露這都是“廣告公司想篩選哪些手機號是有效的”,手機號碼可不要隨意泄露(11月25日《新快報》)。

如果有人直接出價幾元錢要求購買我們的個人資料,相信我們肯定不會愿意賣給他,但如果他換了一種方式,用免費領取獎品的活動來套取我們的個人資料,卻有許多人會上當受騙,在不經意間“賤賣”了自己的個人信息。難怪有人曾說,“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時下朋友圈流行的免費流量贈送、免費獎品領取等等活動,無論最終是否兌現了活動的承諾,其最終目的大多是為了獲取參與者的個人信息或達成其廣告宣傳效果,稱之為“免費陷阱”絕不為過。

從表面上看,各類免費活動無需花費任何成本,便有可能得到不錯的回報,對于一些熱衷于免費的人們來說極具誘惑力。因此難免有人會產生疑問:免費白拿的東西,究竟為何不值得領取呢?這就提醒我們必須注意到,參與免費活動的過程絕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會付出巨大的隱性成本。

這些所謂的免費活動,的確大多不需要參與者付出金錢成本,但勢必要求參與者提交手機號碼甚至個人身份信息等,來作為參與免費活動的基本條件。此時,參與者自以為白領了獎品占到便宜,其實極有可能已經因此造成了個人信息泄露導致諸多安全風險,最終往往得不償失。更何況,還有類似免費領取流量這樣的假活動,只是宣稱會給參與者物品但并無實際行動,導致領取者不但失去了個人隱私信息還一無所得。可見,所謂免費活動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免費,并不會使參與者受惠,對參與者而言恰恰是實際付出遠超所獲物品價值的虧本買賣。

以免費之名騙取參與者的信任,進而實現其背后的商業目的,此類層出不窮的免費活動,理應得到有效的監督管理。對此,發布活動的網絡平臺首先負有監管審核義務,它們有責任及時發現并清理欺騙受眾的虛假免費活動,并嚴防利用免費活動套取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換言之,面對各類泛濫的免費活動,網絡平臺不能再坐視不理,必須采取有力行動加以管控,肩負起自身應盡的管理義務。當然,相關管理部門亦不能袖手旁觀,依法整治免費活動同樣勢在必行。

另外,民眾也應加強防范意識,認清各類免費活動的本質,不要輕易掉進免費陷阱之中。面對免費活動我們不能只被獎品吸引,而隨意泄露個人隱私資料。免費活動主辦方是否可靠、活動流程是否規范、個人信息安全又能否得到保障,這些都是我們在參加免費活動之前需要仔細考量的細節。如果不能確保活動的誠信可靠,或者對于個人信息安全存在顧慮,就不要輕易去參加此類免費活動,以免個人信息外泄甚至遭遇欺詐而蒙受損失。

總之,如果說一些不法免費活動是精心偽裝的陷阱,那么,民眾能做到的便是擦亮眼睛避免上當。而網絡平臺和相關管理部門則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義務,加強對免費活動的監督管理力度,全力填平形形色色的免費陷阱,構建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為民眾的互聯網安全保駕護航。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免費陷阱 商業目的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 亚洲日韩一级精品片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另类国码 | 天天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色老汉在线观看 | 日本乱码视频免费播放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