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徐霞客游線標志地尋找與論證行動專題>相關報道
祝寶鐘:立志、堅守與快樂
1.5
4月22至23日,在推進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協調聯絡辦公室的組織下,我作為“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專家委員會與推進委員會的委員參加了徐霞客科考線路標志地尋找與認證行動活動,隨考察組一行實地考察了河南登封境內的徐霞客科考線路。徐霞客于天啟三年(1623年)仲春考察嵩山,并寫下《游嵩山日記》。我們沿著徐霞客的足跡,選擇了幾個主要節點進行考察,經過跋山涉水,來到指星臺,眺望萬歲峰,遙想霞客當年“依巖凌石,披叢條以降。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重走在徐霞客當年曾經走過的線路上,每每行到山重水復、險要絕倫之處,就會有兩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一是徐霞客當年為什么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要去探險?二是徐霞客為什么能夠完成人所不能的偉大壯舉?線路標志地尋找與認證行動活動歸來后,我重又翻看了《徐霞客游記》,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思考,對于上面兩個問題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胸懷窮盡天下山水之志,是徐霞客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去探險的原因。
徐家本是江南詩書禮儀世家,其祖輩也曾入仕為官,徐霞客也曾經參加了科舉考試,他本可以沿著科舉考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可是他為什么偏偏走上了千辛萬苦、險象環生的科學考察之路呢?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他的母親也鼓勵他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到外面去游歷吧!到廣大天地之間去舒展胸懷,增加見識。怎么能因為她在家里,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里,無所作為呢?并親自為他做了遠游冠,以激勵他壯行天下的決心。因此,徐霞客很早就立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雄心壯志。
條條大道通羅馬,成功道路千萬條。徐霞客應試不爽后,并沒有困在科舉考試這一條道路上,而是選擇了一條與當時社會潮流并不合拍的“問奇以名山大川”的獨特道路。人生價值實現的道路本來就有多條途徑,可是今天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單一,相當多的家長一心把孩子通過高考送進理想的大學作為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標,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我們的家長以及廣大青少年為什么不可以學習徐霞客的精神,不為世俗的觀念捆住手腳,去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目標,開拓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二、持之以恒、貴在堅守是徐霞客能夠完成人所不能的偉大壯舉的原因
人生目標一旦確定,無論遇到千辛萬苦,也要堅持下去,才能實現人生目標。徐霞客歷經33年的考察歲月,他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歷經千辛萬苦。他曾說:“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故窮九州內外探奇測幽,至廢寢食窮下上。高而為鳥,險而為猿,下而為魚。不憚以身命殉”。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游,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1640年,他重新返回家鄉,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巖石標本。臨死前,他手里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他用自己一生的艱辛考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世界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困難和成功是孿生兄弟。徐霞客把艱苦作為樂趣,以苦為樂,樂在其中。這是生活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生活。他在《游嵩山日記》中寫道,向導告訴他大路從萬歲峰到山腳下有二十里。如果從西溝懸崖溜下來,可省一半路,但是路非常險峻。他聽了以后大喜,“亟從之,遂策杖前。”一個人把艱苦和危險視為快樂,這是一種堪與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相媲美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要什么人生目標不能實現?
“保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和平年代,物質豐富的當今社會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廣大青少年普遍缺乏艱苦環境的鍛煉和考驗,讓他們重走徐霞客科考線路,去親身感受一下四百年前一位偉大前輩的精神,不但會對他們健康成長十分有利,而且還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讓廣大青少年了解徐霞客精神,學習徐霞客精神,讓他們重走徐霞客科考線路,就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好的途徑。
著名詩人汪國真曾經在《山高路遠》寫道“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當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再重走一下徐霞客科考之路,去領略祖國山山水水的壯麗。只有親身體驗祖國山河的壯美,才會對她愛得深沉。(作者系天津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推進委員會成員)
編輯:新編輯
關鍵詞:霞客 徐霞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