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如何讓公共急救不為“生計”而“算計”
近日,南航乘客在飛機上突發疾病,又疑被舍近求遠送進999急救中心,延誤診治。盡管,北京紅十字會邀請了第三方專家對整個診療過程進行了評析,認為符合醫療規定,但又有網友爆出,這位第三方專家本身就是紅十字會999急救專家。
其實,許多從事醫療服務的工作人員,都可能與中國紅十字會存在不同的關聯。而999是紅十字會下屬的一個醫療機構,這名專家是不是999專職人員,有待進一步澄清。
但是,不管這位專家的身份有沒有問題,999的整個急救過程中存在的不當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在轉運危重病人時,就近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除非患者方面有著其他強烈的意愿。張先生所患的是一種常見病。從機場過來,至少有四五家三級綜合醫院具有診治的能力。可是,繞開這些醫院不去,一定要把病人送到自己的本家——999急救中心,這很難用病情需要或者專業對口來解釋,也難逃瓜田李下的嫌疑。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現階段的院前急救體系與醫院急救的轉運對接等,的確存在很大的疏漏。
北京的急救車由120和999兩個部分組成,前者歸屬北京市衛計委,后者歸屬紅十字會。此前,120也有屬于自己的急診室,呼叫120的急重病人多被送至120急診室。但在2005年為了規范急救流程,體現就近就醫的原則,120撤銷了自己的急診室,所有病人就近轉運。但是999急救中心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120基本屬于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機構沒有太強的“盈利”壓力。而999卻不同,雖然也有一定的事業經費,但999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負盈虧,而以目前急救車的定價體制,其實很難在市場上生活下來。如果沒有急救中心的盈余,999急救車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所以999急救車往自己中心轉運病人,也是一種“生存需要”。具體到病人張先生身上,不過就是999多少次“照章行事”中的一次。
999急救人員的行為固然值得反思,但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集中在我們對急救體系的投入上。既然在制度上999必須靠自己身后的那份“自留地”謀生存,那么他們就難免會在謀取“口食”時采取一些利己行為。
張先生在999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99診療和救援水平的欠“專業”,這就又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如何保證急救人員的整體素質。今年7月,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進入倒計時階段時,某地衛生部門發出了“降低急診和兒科醫生執業門檻”的聲音,就是因為愿意從事急診專業的人太少了。急救工作很辛苦,收入與付出又嚴重不對稱,許多人棄之遠走。999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低從業人員門檻的后果。而這又何嘗不是因為各級政府部門急救投入不足?
急救體系是社會對民眾提供的基礎保障,是一件良心工程。如果從業者不能得到必要的資金保障,還需要自己去為盈利算計,那么倒霉的只能是被算計的病人。
□鄭議(醫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南航急救門”999急救中心 公共急救 “生計”“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