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武漢三甲醫院"出大招" 醫生遭投訴兩次就辭退
核心閱讀
面對醫患矛盾,醫院不能怕與躲。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主動求解:一面加強“自律”,組織討論會,反思總結醫療糾紛原因;醫生濫開藥,處方權將休眠并延期晉升。一面借助“他律”,請患者自助評價醫務人員服務質量,連遭投訴且情況屬實者將被辭退;聘請媒體記者成為醫德醫風監督員,分析短板,持續改進。
“用這個機器,患者可以隨時對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服務作風進行評價或投訴,連續兩次被投訴且情況屬實的醫生要被辭退,我們已經辭退了兩名醫生。”在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門診大廳一樓,主任彭桂章指著一臺醫德醫風監督評價機說。
“作為醫院,怕矛盾、躲矛盾是不行的,應該主動尋求解決的辦法,重建醫患信任。”彭桂章介紹,該院近年來不斷探索減少醫患糾紛之道。武漢市通過暗訪形式對全市30余家三甲醫院進行文明指數測評,該院連續三次綜合排名第一。
引入監督,滿不滿意點點評價機
在醫院的門診大廳和各個病區,共擺放著上百臺這樣的醫德醫風監督評價機。“不要小瞧了這些評價機,有了他們之后,來我這兒哭天搶地‘扯皮’的少了一多半!”彭桂章笑著說,自己干的是一份挨罵的工作,見誰都得笑臉相迎,但隨著病患及家屬們習慣了在機器上自助評價之后,找到醫德醫風接待處來的,“投訴的少了,寫表揚信的多了”。
彭桂章將每位來訪者的意見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每個月向院領導匯報。在10月份,有32位患者找到彭桂章,但都是給醫生點贊的。
“心血管內科醫生陳志楠,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對我非常耐心,中午下班時間還來病房詢問我的身體情況,讓人感動。”采訪中,來自湖北浠水縣的患者陳靜,尋到醫德醫風接待處,為自己的主治醫生寫下如此贊語。
該院院長周赤龍說,解決醫患矛盾,“疏”遠比“堵”要有效,醫院放置那么多醫德醫風監督評價機,就是要讓患者明白,醫院在大力整治醫德醫風,而考官就是廣大患者。
“轉變‘大醫生’的觀念,敢于‘唱黑臉’,才能得到患者的笑臉。”周赤龍介紹,除了暢通患者投訴機制,醫院還不斷自查自檢,堵住服務漏洞,提高醫療質量。
“院里每個月都要組織病例討論會和質量講評會,院領導主持,各科室回顧病例,探討可以改進的做法,會上大家相互批評,經常很激烈。”醫療科科長祝松稱,每當出現醫療糾紛,院里就會以此為例,進行反思性總結,減少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該院自2013年起就聘請了武漢12家新聞媒體的記者成為該院醫德醫風監督員,并且將醫德醫風接待辦設在一樓醒目位置,分析短板,持續改進。
祝松統計,該院雖然每月仍有3—4起醫療投訴,但大多集中在排隊時間過長、不能接受診斷結果等“情感問題”上,因醫院錯診誤診而產生的糾紛已很少見。
制度創新,濫開藥處方權休眠
“杜絕醫患糾紛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在制度設計上盡可能降低糾紛發生的可能性。”祝松稱,醫德醫風和診療技術之外,在制度設計上動腦筋,才是解決醫患矛盾的治本之策。
醫療服務與患者生命健康直接相關,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制度創新必須從細節抓起。
祝松介紹,曾經有患者在醫院衛生間摔倒而產生糾紛,醫院隨后在所有的衛生間安裝了防滑以及緊急報警設施;曾經有患者在轉院、轉病房過程中病情出現變化,醫院隨后規定,患者在檢查、轉院轉病房時,醫護人員全程陪同。
針對目前全國醫療糾紛高發的現狀,該醫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制度,以提高醫療質量,逐個擊破醫療糾紛“高發區”。
周赤龍稱,醫院實施分級風險管理制度,根據各醫療程序特點規律和誘發醫療糾紛因素,建立相應的風險識別、評估、應對和控制體系,建立信息數據庫,進行風險等級分級,并且針對醫療糾紛的易發科室、易發環節、易發因素、易發群體進行重點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和排除隱患。
針對“大處方”這一常見的醫療糾紛爆發點,該院創新性施行藥品休眠制度、處方點評制度,摁住了有些醫生濫開藥物的手。
“藥劑科實時根據處方檢查用藥是否對癥,量是否適當,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單種藥品進行過程檢查,發現開量過多,便啟動回查機制,派駐檢查員入駐科室,一旦核實,就會對相應的醫生和科室開出罰單。”祝松稱,近3年來,在醫院自檢中,因濫用藥和亂檢查行為而被“休眠”處方權,延期晉升的醫生已有8名,被誡勉談話的科室領導和醫護人員也有14名。
針對因醫生字跡潦草或醫囑不明確造成的糾紛,骨科發明了打印版診斷記錄,詳細列出注意事項,并用醒目字體標明需要復診的情況,落款有醫生的簽名和時間;針對患者常有的防備心理,手術前醫生用其他病例做類比解釋風險,同時發給家屬一份治療簽,寫明治療手段和收費明細等。
細節動人,短信微信追蹤病情
“馬老那么一位大專家,為我一個普普通通的病號,親自安排床位、聯系檢查、指揮手術,還天天來看我,真是沒想到。”從湖南株洲來的患者陳豐產,提到馬廉亭,滿口稱贊。
79歲的馬廉亭是國家一級專家,我國血管內神經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在醫院和病友圈里,馬廉亭對病人認真負責的態度有口皆碑。
在他的手機通訊錄里,3000多位聯系人中絕大多數都是他的病人。為了不混淆,他按照病例分類編號;為了方便定期隨訪,他還把病情、用藥和特殊體征一一記錄在病人名字之后。
此外,馬廉亭好攬事、不怕事。他收治的病人中有兩名三四歲的男孩,都是在出生不久就診斷患有革蘭氏靜脈瘤,家人帶著跑了十幾家醫院,都因為孩子小、手術風險大不敢收,他卻痛快地收下了。
“胡攪蠻纏的病人畢竟非常少,當醫生,沒有擔當怎么能行?”他說:“只要讓病人家屬看到你在盡心負責,就不會有什么問題。”
馬廉亭的做法成了醫院里公認的范例,大量的臨床醫生通過微信、QQ等聊天工具與病人實時聯系,把治療延伸到醫院之外。
自2010年起,骨科副主任黃繼鋒每完成一次全麻手術后或者手術時間遠超預期時,都會給焦急等待在手術室外的患者家屬發送一條“平安短信”,5年來他已經發送了近千條。
“醫生這么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考慮,照顧到那么多細節,很讓人感動。”父親正在做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李先生收到短信后說。
“我們把能做的都做了,讓患者明白放心,就沒有那么多糾紛了。”黃繼鋒說。
在口腔科,正畸中心主治醫師韓迎星設置了微信群,每日發布復檢通知、注意事項、口腔健康知識等。在該院,每個科室都有類似讓患者放心的“微創新”。
編輯:趙彥
關鍵詞:武漢三甲醫院 醫生遭投訴兩次就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