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潔:黔西南試驗區科技扶貧模式可復制
中新網興義12月13日電 (黃蕾瑾) “黔西南試驗區的實踐,為喀斯特溶巖地區石漠化治理、中國西部地區人民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聯合推動組組長何丕潔在興義召開的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25周年工作座談會上說。
黔西南州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石漠化總面積5029平方公里,占全州國土面積的29%,是貴州省石漠化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程度最高的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貧困人口眾多。
中央統戰部、國家科委、國家民委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于1990年共同成立聯絡組,聯合推動黔西南州成立“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賦予試驗區探索巖溶山區振興地方經濟之路的重任,由此拉開了統一戰線參與支持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的序幕。
黔西南試驗區成立25年來,聯合推動組先后投入資金30多億元,實施了星火計劃和科技扶貧項目341項,協調引進智力支邊項目1329個,扶持資金5922萬元。
從開發扶貧到精準扶貧,黔西南州根據當地喀斯特地貌、氣候、生態特點,把生態建設、扶貧開發、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開創了從退耕還草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晴隆模式”、生物治理替代工程治理的“頂壇模式”,立體復合種植治理石漠化的“坪上模式”,綠色產業體系為支撐的“冊南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化治理石漠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新路子。
中共黔西南州委書記張政用數據對試驗區25年來的建設成果作了總結:2015年,預計生產總值完成780億元,財政總收入345.8億元,與1990年的11.5億元和0.82億元相比,分別增長了66.7倍和421.7倍;全州貧困發生率由57.62%下降到16.75%。
“十二五”期間,黔西南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全州排名從2010年的第8位躍居至2014年第二位,增速明顯;興仁、安龍、貞豐、普安4個國家級貧困縣、42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減少貧困人口51.24萬人。2014年,全州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為76.5%,同比增加4.1個百分點,增幅位列貴州省第一位。
黔西南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436元增加到2015年的7400元,增長約16.9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1236元增加到2015年的23800元,增長約19.2倍。
黔西南州依托實驗區平臺,實施大扶貧、大旅游、大數據化科技扶貧、多黨合作、民族團結的聯合推動機制;抓住國家大數據戰略+精準扶貧契機,創造性地提出“黔西南試驗區精準扶貧云平臺”,助力產業發展、異地搬遷、綠色貴州、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六個一批”精準實施,為中國早日實現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繼續探路。
“綠色發展守底線,山地旅游走新路,科技扶貧奔小康”13日,中央統戰部與民革中央、民進中央等聯席會議成員分赴黔西南州開展扶貧調研,繼續部署新常態下試驗區“四個全面”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共謀試驗區“十三五”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完)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民革中央 何丕潔 黔西南試驗區 科技扶貧模式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