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勞務“紅娘”張維林:變貧困地區勞動力為市場優勢資源
新華社蘭州12月17日電(記者梁軍)13年后,返回家鄉的張維林,不再是那個一心想走出大山的愣頭青年。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憑著創新創業,當起了老鄉們的勞務“紅娘”,將西部的貧困勞動力變成了沿海市場的優勢資源。
在甘肅省甘谷縣騰達職業技術學校一樓熒屏上,縣城3萬多貧困戶的用工數據實時滾動。“想外出務工的農民,只需要打電話進來,電腦就將他們的技能與沿海企業崗位需求自動匹配。農民工找工作一步到位,再也不愁務工難了。”張維林指著屏幕對記者說。
38歲的張維林,是甘谷縣騰達職業技術學校校長。之所以設計出了這樣先進便捷的勞務信息服務平臺,還得從他16歲那年開始的打工經歷說起。
1992年,初中畢業的張維林坐上開往上海的火車,從沒走過長途的他,在臨近終點站時因為暈車難受,稀里糊涂就下了車。“那天下著雪,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抬頭一看,才發現到了蘇州。”張維林笑著說,就這樣,蘇州成了自己創業的原點。
在蘇州,張維林從磚瓦廠的一名裝卸工做起,后來進入服裝企業成為打工仔。這期間,一次偶然經歷,讓他決定開始創業,并將自己變身成為一名勞務“紅娘”。
一天,老家甘谷那邊來了位親戚,說沒找到工作,還被中介公司騙了600塊錢,萬般無奈下找到了在蘇州的張維林。這時候,張維林已經是一家服裝公司裝卸隊主管,自己的裝卸隊正缺人,他決定幫親戚找份活干。
“他問我,能不能幫其他老鄉安排工作,他還可以再找些人來。”張維林說,“這時候我發現機遇來了,因為西部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恰恰是東部沿海企業急需的。”
自此以后,張維林一門心思研究勞務輸轉。2011年,他毅然返回老家甘谷,創辦了甘谷縣騰達職業技術學校。與普通職校不同的是,張維林創新勞務輸轉理念,為學校融入互聯網思維,不僅將家鄉農民工輸轉到東南沿海,還利用當地豐富的人力資源吸引外地企業前來投資建廠。
勞務信息服務平臺僅是張維林的創新之一。這所學校在招收學員之初,就與用工單位聯系對接,按照企業用工需要招生并培訓務工人員,并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和崗位技術能手來校現場教學,定向培訓企業所需務工人員,使學員受訓后直接上崗。目前,與騰達職校簽訂長期用工合同的各類企業達上百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近幾年,許多農民想致富沒門路,但在張維林牽線搭橋下,他們走出西北貧困山區,成了東南沿海企業的搶手資源。僅今年一季度,騰達職校向合作企業輸轉技術工人9200人。
“從全國勞務發展形勢來看,東南沿海地區用工企業相對集中,缺乏足夠人力資源,這正是西北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所在。”張維林說。
當前,政府對貧困戶實行精準扶貧,而勞務培訓是脫貧的有效途徑。張維林表示,自己和團隊研發的勞務信息平臺,正好可以大有作為。“縣上干部走村入戶,給每家貧困戶建檔立卡,這些數據若能共享,政府和學校、企業各展所長,共同培土澆水,必能釋放貧困地區的人口紅利。”張維林說。(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勞務 紅娘 張維林 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