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一枚國產創新藥的“重磅炸彈”

———“石藥集團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背后的故事

2016年01月20日 08:45 | 作者:劉喜梅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C2016-01-20zx501_P_1_707_647_1674_1230

研發人員正在做實驗


面對研發“燒錢”一般的投入,蔡東晨發過火,罵過人,拍過桌子,但是從來沒有在經費上為難過研發人員。這,是成就科學家的關鍵,而科學家又是支撐一個制藥企業成為創新型企業的關鍵。

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部公布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情況,石藥集團憑借“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再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但是每當講起企業的創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依然熱血沸騰。這沸騰,不僅源自于依靠該創新體系,石藥集團完成了由“從原料藥向制劑、從仿制藥向創新藥、從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的發展轉型,掀起了我國創新藥物開發的熱情,這還是蔡東晨“一雪前恥”的重要籌碼。

一家被羞辱的“化工廠”

“你們根本不能叫做制藥企業,你們就是生產一些簡單的化學品,撐死了也就是個大型的化工廠。”至今,蔡東晨仍然清晰地記得,1998年石藥集團在香港股市再融資路演時,國外投資商故意壓低對石藥集團估值時的一番“羞辱”。

事實上,這位投資商的話并非虛言。當時的石藥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抗生素藥物生產企業之一,主要靠“傻大黑粗”的原料藥吃飯。眾所周知,原料藥是半成品,制劑則是可以直接應用于人體的藥物成品,從技術含量和利潤空間而言,原料藥和制劑都不能相提并論。所以在那些長期致力于企業創新、生產高科技藥物的歐美藥企面前,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石藥集團的確有些上不了臺面。

與此同時,國內的原料藥(當時國內的藥企主要生產原料藥和仿制藥)生產企業正處于白熱化的競爭階段,中國制藥行業“從原料藥向制劑、從仿制藥向創新藥、從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已經成為了行業共識和國家意志。

“當時,中國的藥物銷售大都以‘噸’為單位,利潤低得可憐。比如在國外,立普妥(降血脂藥物)一片的售價是幾十美元,有些生物藥、抗體藥甚至能賣到2000美元,老外賣一片藥,有時候能頂得上我們賣一噸藥。”這種市場行情,對蔡東晨也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轉型,主攻創新藥,做創新型藥企。”從香港回來之后,蔡東晨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并制定了“科技縱向到頂,市場縱向到底”的“雙縱”發展戰略。

一枚國產創新藥的“重磅炸彈”

決定轉型之后,石藥集團在1999年建立了中央藥物研究院,開始了創新藥和新型制劑的研發,并于當年花巨資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買下“恩必普”項目技術。這,也是“石藥集團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的起點。

“我們花了1/3的利潤購買了一項還不能完全確定能否上市的藥物技術,這在當時的確就是一場‘豪賭’。”蔡東晨告訴記者。

這場“豪賭”,也把石藥集團拖入到漫長的研發長跑中。當初的巨資只是技術轉讓費,隨之而來的是配套的做臨床、建廠房、修實驗室、引進人才等各項費用,從1999年購買到2005年上市,石藥集團先后為恩必普共計投入了3.5億元。

“這些投入,幾乎花光了石藥集團每年的利潤。”講到這里,蔡東晨有些動容。因為這個“燒錢”的堅守過程,不少員工都不能理解,蔡東晨可謂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迎著內外壓力而上。

記者了解到,恩必普,學名“丁苯酞”,經過提取芹菜籽的有效成分而制成,是石藥集團研發的一種針對腦卒中的國家一類新藥,也是中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的化學藥。

可恩必普上市之后的反響卻很冷淡。上市第一年,恩必普的銷售額僅為300萬元,虧損了3000萬元,整個研發團隊都因此備受打擊。即便如此,在恩必普軟膠囊上市虧損1個億后,石藥集團仍然繼續投資了1億元用于支持恩必普注射劑型的研發。

市場終究還是證實了創新的力量,通過改變營銷策略,在2015年,恩必普成為中國創新藥市場的一枚“重磅炸彈”,銷售額突破了20億元。這是中國自主創新藥第一個突破20億元年銷售額的藥物品種,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種年銷售額過10億元的一類化學新藥。

“并且,恩必普專利開辟了我國醫藥專利向歐美和韓國授權的先河。實際上,恩必普只是一個代表。除了恩必普,石藥集團還培育了玄寧、歐來寧、津優力、多美素等自主創新產品,共計獲得新藥證書46個,其中一類新藥3個,二類新藥6個。”說起這些品牌,蔡東晨如數家珍。

實際上,恩必普項目的成功也是石藥集團開展產學研(聯盟)合作的一個重要嘗試。長期以來,石藥集團已與國內外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重點建立了6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聯盟,12個聯合實驗室。現在,開放式的研發體系已經成為石藥集團藥物研發體系的特色。

上述轉型,也讓石藥集團制劑與原料藥的銷售比例從2001年的3:7變為2014年的7:3,創新藥目前產生的利潤占企業利潤的90%以上,實現了從原料藥向制劑、從仿制藥向創新藥轉型的戰略目標。

一批被重點培養的科學家

在“石藥集團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中,搭建一個“培養、引進、引智”并舉的人才聚集平臺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該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亮點。

對蔡東晨而言,他在石藥集團最得意也最驕傲的兩件事兒都跟“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相關,一是他果斷投資了恩必普,一是重用石藥集團的研發人員,出生于1977年的李春雷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春雷2004年來到石藥集團,是石藥集團中央研究院的現任院長,也是石藥集團的副總裁。其實,早在李春雷還在沈陽藥科大學讀博士研究生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石藥集團的重點培養對象。那時候,石藥集團為李春雷提供了800元/月的助學金,并承諾在李春雷畢業工作2年之后就其研究方向為其成立專門實驗室,于是就有了今天石藥集團的六大關鍵技術平臺之一———脂質體技術平臺。

作為脂質體技術平臺的負責人,李春雷帶領他的團隊讓阿霉素脂質體實現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這打破了國外企業對該藥物的壟斷。并且,阿霉素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2015年僅阿霉素脂質體一種藥物的銷售額就突破了3億元。實際上,阿霉素還只是李春雷團隊在石藥集團打出的第一個品牌產品,在今后3~5年內,還會有一系列脂質體藥物上市。

蔡東晨坦言,對于技術人員的研發工作,他不止一次發過火,罵過人,拍過桌子,但唯獨沒有在經費投入上為難過他們。這,是成就科學家的關鍵,而科學家又是支撐一個制藥企業成為創新型企業的關鍵。有鑒于此,2010年,石藥集團在美國加州建立了美國研究中心,開展新型制劑和生物大分子給藥物技術的研究,同時加強國際高端人才的引進,力求在前沿技術研究領域與國際同步。

而在蔡東晨看來,不管是恩必普還是阿霉素,都并非只成就了一個科學家或者一個企業。“石藥集團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建設”的更重要意義或許在于,這種從“種土豆”到做“炸薯條”的技術和理念還可以輻射到整個國內制藥行業。

“比如,石藥集團就帶動了制藥產業在河北省和石家莊市的聚集效應;我們的開放式研發體系建設,也為我國制藥行業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藥物研發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對于帶動我國整個制藥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蔡東晨最后總結道。



編輯:趙彥

關鍵詞:國產創新藥 石藥集團 科技技術進步獎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4444在线观看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一级在线毛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