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的臺灣經驗
行走在臺灣,能夠明顯感受到創意不僅僅彰顯在文化創意園區、博物館和創意小店等指向明確的場所,大至校園、風景區和公園等公共空間,小至便利商店、客車、臨街墻壁和告示欄等均可成為創意場所。
日星鑄字行的活版小印章
三和瓦窯
此外,“創意”作為一種方法與策略,使臺灣的無形文化資產(臺灣的無形文化資產概念與大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基本一致)與當代日常生活的結合也更為緊密,臺灣已逐漸形成了“創意導向生活”的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展理念。
細察其“創意導向生活”理念,不過是在堅持創意的過程中,注重以下策略的運用:面對當下環境,重塑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面對年輕人實施的“時尚化”戰略;實施“體驗式”策略,即為民眾提供各類參與和體驗無形文化資產構想、創作、生產、使用和展示等具體環節的機會。
“價值重塑”與“功能化”策略
所謂“價值重塑”意指無形文化資產價值的內涵與外延在當代環境下的增加、減少和調整等變化過程。功能則是彰顯無形文化資產價值及其嬗變的直觀剖面之一,它一方面是價值重塑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另一方面它也依循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價值而不斷調適。
高雄大樹地區由于土質優良,自1918年起便是臺灣傳統磚瓦燒制技藝的重要區域,至20世紀60年代逐漸走向沒落。位于竹仔寮的三和瓦窯是目前僅存不多的磚瓦窯,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和瓦片日常用途漸衰的矛盾中,三和瓦窯重新定位了磚瓦的使用功能——從建筑材料功能延伸出了更多當代日常生活功能,先后開發了名片架、杯墊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微縮化的瓦片和磚塊等拼裝玩具。這些產品較之原先的建材功能更為“生活化”。透過創意重新賦予無形文化資產以當代新功能的策略使三和瓦窯得以延續發展,并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臺灣眾多古厝和古宅等文物古跡在修復中有瓦可用。
相較于前者全新功能的發明,無形文化資產原有功能在當代的延續或改進則往往爭議較少,也具有更為廣泛的實踐應用。它們在不脫離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透過改進技術與方法、調整功能的作用形式和受眾等手段,以使無形文化資產的原有功能更適應當代環境。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傳統表演藝術如何適應當代消費習慣。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明華園歌仔戲的《蓬萊大仙》以及金光布袋戲的《六合水滸傳》等劇目均是近20年來臺灣對傳統表演藝術進行創新的優秀案例。它們均延續著表演這一基本功能,借由新媒體(如金光布袋戲利用電視頻道)、調整受眾定位(如白先勇對《牡丹亭》的青春式表達)等渠道和方法,使傳統表演藝術得以運用新手段延續其基本功能。
“時尚化”與“年輕化”策略
創意能否使無形文化資產導向青少年生活,甚至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個關鍵性問題。“時尚化”與“年輕化”是目前臺灣對此的主要應對策略。
活字印刷技術是非常古老的無形文化資產,但當前卻成為臺灣無形文化資產彰顯“時尚化”與“年輕化”策略的重要代表。日星鑄字行是臺灣目前僅存的活版印刷技術商號,他們十分重視研究和分析臺灣年輕人的消費趣味和生活方式。在其文化創意商品中,名片設計是頗受歡迎的一類,年輕人會前往該店自行挑選相關活字,放到名片制作匣內刷印,從而制成個性化名片。除此之外,對印量需求大,或有更高體驗需求的消費者,日星鑄字行還會提供制作活字以及刷印技術培訓等高級服務。重要的是,活字印刷技術的應用間接盤活了書法和篆刻等相關無形文化資產,使它們獲得利用創意重回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強調“故事性”,是另一重要手段。臺灣的無形文化資產及其保存者(傳承人)普遍有著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故事。這些故事是吸引年輕人關注無形文化資產的“噱頭”,能引導年輕人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自己的視野。譬如,宜蘭山區泰雅族“不老部落”就是擅長把故事講好的一個案例。“不老部落”取自泰雅語“Bulau Bulau”諧音,意指“放松心情出去走走,隨意逛逛”。該部落原為泰雅族聚落,擁有織布技術、小米酒釀制技術、農耕技術和狩獵技術4項無形文化資產。如今的聚落主人潘今晟將該聚落重新命名為“不老部落”,是因為他意識到上述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往往有著豐富的生活記憶與人生故事,均彰顯一種超越城市與回歸鄉野的人文情懷,外加自己放棄臺北都市生活回到鄉野荒郊的獨特人生故事,使得“不老部落”成為借由故事吸引年輕人暫別都市生活、享受傳統原住民生活的好去處。
“參與體驗式”策略
“參與體驗式”策略的運用,使無形文化資產與民眾產生了直接的感官身體接觸,形成特別的參與體驗記憶,并最終將之帶回日常生活之中。
臺灣素有“三月瘋媽祖”一說,即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全臺各地媽祖廟均會舉行隆重宗教儀式。其中,長達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是全臺最重要的一場民俗活動。自2001年起,當地政府將傳統意義的繞境進香民俗活動“節慶化”,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等名義持續舉辦至今。
在賦予無形文化資產以現代節慶意義的同時,如何使民俗充分融入現代生活是特別重要的議題。2015年,臺灣興起了“跟著媽祖輕旅行一日體驗”等活動。該活動充分考慮到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問題。在活動設計上分為“一日輕體驗”或“兩日一般體驗”,既確保年輕人參與體驗到完整的繞境進香程序,亦兼顧到年輕人日常生活安排和興趣持久性等現實問題。根據筆者觀察,該活動的參與者多為三五成群結伴而來的大學生和上班族等年輕群體。在一日繞境進香后,年輕人多表示活動強度“剛好”“不至于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或覺得是“與朋友很愉快的經歷”。
活動還兼顧了信眾與非信眾的習慣傳統。例如,主辦方在體驗活動前會分批對報名者講解必須遵循的繞境進香儀式、禮節及規范。在繞境進香過程中,主辦方安排數萬名志愿者于不同地段、時間和場合為報名者提供咨詢和協助等服務。這種做法在較大程度避免了報名者對信眾的無意冒犯,使得繞境進香成為一種全民式的節慶活動。
除了在制度與規則上進行創意設計以外,這種實踐在文化活動及相關產品設計的創意方面也十分典型。其中的創意從辨別報名者身份的水性貼紙,到平安符和紀念冊等各類文化創意商品,再到繞境所經之處的各類文化展演活動,可謂一應俱全,使報名者既能從傳統中體驗到媽祖繞境進香的精神主旨,也能透過現代文化創意手段豐富對該無形文化資產的感官體驗。
這種“參與體驗式”策略絕非是肆意商品化、旅游化和大眾化,它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秉持無形文化資產既有的傳統規則和精神主旨,是一種有限度的創意實踐。
同質化阻礙自我盤活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臺灣“創意導向生活”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思路的不足。
其一,同質化趨向嚴重。臺灣囿于無形文化資產種類有限,以及各地均傾向將無形文化資產作為文化資源加以創意利用的觀念,導致各地存在較嚴重的同質化傾向。這種同質化不僅展現在所利用之無形文化資產相似或雷同,更表現在創意方法的重復性。
其二,不平衡性突出。“創意導向生活”并非對所有無形文化資產皆適用,目前較多應用范圍仍局限在傳統工藝和部分民俗類型中,而無法普遍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無形文化資產。此外,這種不平衡性也表現在區域結構上,部分經濟落后區域的無形文化資產,容易被臺北和高雄等發達城市所“吸走”,而走向“異地保存”的怪圈。
其三,部分無形文化資產因過度依賴政府資金的扶持,而難以實現自我盤活。政府在輔導無形文化資產初步實現“創意導向生活”后,一旦停止撥款,則無形文化資產容易陷入發展困境。
其四,在“創意導向生活”的過程中所覆蓋的群體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大量傳統工藝類無形文化資產經過創意環節所產生的成果,較多迎合的是都市中產階級的消費趣味,而較少關注其他消費群體的偏好。在開發原住民的無形文化資產時,多重視向原住民以外群體的傳播而缺乏對原住民內部群體的“向內發展”。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無形文化資產 創意 臺灣 在文化創意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