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打擊不良軟件別把公眾逼成科技達人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電信服務質量通告顯示,四季度對40家手機應用商店的應用軟件進行了技術檢測,共發現不良軟件41款,涉及違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惡意“吸費”、強行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等多種問題。(1月31日《春城晚報》)
智能手機用戶,是一個龐大的人群。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首次超過5億,這個數據如今肯定是“只增不減”。
用過智能手機的人肯定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下載的是一款軟件,結果手機上一下子冒出好幾款軟件;明明自己最近沒怎么用流量,也沒怎么通話發短信,但話費不知不覺中就少了一大截……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些無良軟件,對于這樣的軟件,公眾肯定是“人人喊打”的,因為這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具體權益。
面對無良軟件,因為技術上的無力,公眾往往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知道哪款軟件是無良軟件,哪款軟件又不是無良軟件。
如今,工信部發布通告稱,抽查發現不良軟件41款,這是很好很專業的友情提示。僅僅是抽查而言,就有這么多無良軟件,現實中還有多少類似軟件,答案想想都讓人感到害怕。從工信部曝光的名單不難發現,不良軟件的制造者,并不僅僅是小公司小企業,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大公司。這樣的現實,更加劇了公眾對此的識別難度。
如今,這41款不良軟件被工信部曝光,公眾可以以此進行對照,卸載了事。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個必須拷問的現實是:為何會有這么多無良軟件?
答案不言而喻:一方面,自然是一些企業沒有流淌著道德血液,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完全無視用戶利益;另一方面,則是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與處罰。在同樣的語境下,公眾即便卸載了無良軟件,那這些軟件就不會變著戲碼、換個馬甲卷土重來嗎?
也就是說,若想真正解決無良軟件的問題,若想真正讓公眾安全地使用智能手機,僅僅依靠工信部的曝光,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一則,生產無良軟件的企業,不能就此逍遙法外,既然無良軟件是他們生產出來的,那么對其進行有震懾力的處罰,應該是最基本的配套措施;二則,無良軟件只要“出生”,就意味著必然會有用戶利益受損,那對無良企業最好的懲戒辦法,便是“防范于未然”,只有加強監管,從源頭上制止無良軟件的誕生,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用戶權益受損的事情。
“天下無不良軟件”是公眾的樸素期待,這需要相關部門的積極努力與作為。就眼下而言,唯一的期待是:打擊不良軟件,別把公眾逼成科技達人。
也就是說,打擊不良軟件,不能僅僅靠工信部提醒、靠用戶卸載,而必須有更深層次的作為。不然,公眾真的忙不過來,在食品安全上,他們要當化學達人;在假冒偽劣養生產品面前,他們要當養生達人;在投資理財上,他們要當防騙達人……因而,希望此次工信部曝光之后,后面還有對涉事企業的處罰與追責。(龍敏飛)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打擊不良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