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柳建偉:甘做時代發展的“記錄員”
他是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被業界稱為“時代三部曲”;從文學愛好者成長為優秀作家,再到電影編劇,他的作品一直忠實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傳遞出昂揚向上的中國精神。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作家柳建偉。
人物簡介
《英雄時代》封面 資料圖片
《北方城郭》封面 資料圖片
棄工從文,只為記錄下最美好的時代
1979年,我考入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的計算機系。按理說,我應該是一名IT人士,但是命運往往就是這么神奇。考入大學之后,我迷上了文學創作,加上那是一個文學開始大爆炸的年代,文學創作氛圍很濃,“文學夢”在我心中也越發強烈。
因為我是理科生,沒有接受過寫作方面的專業訓練,所以文學創作對我而言很難,要比文科生做更多的準備,于是我選擇了向書本學習。我讀大學的時候,剛好各種古典名著紛紛重新印刷出版,給了我閱讀機會。另一項準備就是學習寫作,當時我嘗試著寫一些中、短篇小說,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練筆,加起來可能有100萬字,為我后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到成都軍區某部。我的工作是負責維修一臺大型計算機。閑下來的時候,我閱讀了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作品。巴爾扎克的作品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進程和世道人心的變化,很了不得!這更加堅定了我要當一名作家的理想,我要做個社會歷史書記員類的作家,為剛剛起步發展的中國做好記錄——記錄歷史的嬗變,記錄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對社會有益才算“大孝”
在創作這條路上,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母親。1994年4月,母親身體不適,我勸她去醫院看看,但她說上課忙,等放假了再去吧。于是她一直堅持到了7月放暑假才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乳腺癌。醫生說癌細胞已經轉移,情況不太樂觀。檢查完的第二天,母親就進行了手術。
那個時候,我正在一邊準備研究生畢業論文,一邊創作我人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北方城郭》。這部小說醞釀了很多年,早在1988年時就寫了一個初稿,但由于不滿意,就一直放著。
母親手術之后,要到幾公里外的縣醫院接受化療。我每天用三輪車把她拉到醫院,等她輸上液了,我就又騎車回家去寫作,到下午再接她回來。這樣持續了120天左右。母親每天化療都有一大筆開銷,這對于我們這個工薪之家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而我當時沒有名氣,出版社也不可能給我預付稿費。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戰爭紀實類的書很暢銷。于是,我就放下長篇小說,找了三個同學一起寫這一類書。那時候一千字的稿費大概是70至100元。三個人一起寫,一個月就可以寫一本,一本書賣出去就能拿到兩萬多元,我們三個再分一分。有一天,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的何啟治老師來探望母親,不經意間,將我寫暢銷書賺錢的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得知后教導我,人有大孝和小孝,對家庭有益的人只是小孝,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是大孝。你為了給我治病,沒日沒夜地寫些沒有營養的快銷書,這相當于在把自己的事業和身體搞垮。這次談話對我的觸動很大,回到家后,我拿出之前擱置的長篇小說《北方城郭》初稿,重新開始了創作。
做一名合格的時代“記錄員”
有人說,柳建偉總寫主旋律作品,還有人說我是御用文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軍人,我的文學作品不描寫國家的發展,不記錄社會的進步,不捍衛國家的地位,那我該寫什么?
王國維說過:詩人,分為主觀型詩人和客觀型詩人。作家也是一樣,我屬于客觀型作家。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名社會歷史書記員式的作家。我生活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飛速發展的時期,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聚焦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用筆客觀記錄這個時代的變化。我的三部長篇小說《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其實都是在做這件事情,我稱它們為“時代三部曲”。
《北方城郭》寫的是我老家河南南陽。我想通過小說解剖這里的人物和歷史,通過小城市的發展折射當代中國的發展;《突出重圍》創作于1997年,那時我入伍快20年了,我們這批軍人經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時代,應該寫一部部隊題材的小說,塑造有理想、有學識、有抱負的中國軍人形象;《英雄時代》主要描寫了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中國20多年的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城市飛速發展,也反映了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我想通過這樣一部作品描摹當前社會的情況,引起人們的一些思考。
“時代三部曲”是以我自己對社會的觀察體驗為基礎,結合一些我對生活的思考,用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的作品。一個作家,只有基于時代、基于生活進行創作,才能得到讀者和觀眾認可。
文學創作要甘于寂寞、甘心吃苦
2001年,我開始從事電影編劇工作。如果說小說是借助經歷和思考去創作,那么電影則是選擇重大事件去記錄。雖然說紀實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都有歷史原型,但如果只是點點鼠標、打打電話、搜搜資料,是創作不出好劇本的,必須甘于寂寞、甘心吃苦。
2003年,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之后我國航天事業蒸蒸日上,這激發了我強烈的創作欲望,于是我開始創作電影《飛天》。這是我第一次以航天員、火箭設計師為主角創作劇本,挑戰不小。8年時間,我采訪了數百人,經歷了十幾次重寫和改寫。這部電影傳播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精神,作為編劇,我在創作的過程中深受感染。
如果說寫《飛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么寫《驚天動地》則是一個驚心動魄的過程。2008年5月下旬,汶川地震發生不到二十天,我接到了創作故事片《驚天動地》劇本的任務。我第一次到災區采訪,一待就是16天,到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現場時,腳下的堰塞體還在顫動,下游的綿陽已開始疏散轉移群眾……我從汶川搭乘直升機遇到致命濃云和氣流,直升機僥幸飛到了安全高度,而同一地方的氣流和同一塊濃云,致使在我們后面的邱光華機組撞山殉職。這讓我很傷心,也更堅定了寫好劇本的念頭。此后一個半月,我又5去災區,終于將劇本完成。
作品應肩負起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
有人說現在是一個“小時代”,過于偉大、過于宏觀、過于主旋律的電影票房不會太好。但我一直堅信這是一個大時代,是小人物也能活出精彩的偉大時代。文學影視作品應該肩負起對社會的批判和引領作用,要在重要時刻、關鍵節點站出來,起到傳播弘揚正能量、帶動人民迸發勁頭的作用。
現在,一些年輕時和我一起搞文學創作的朋友都轉行了,而我還是固執地沿這條路走著。我認為一個作家,找準了自己的方向后,就要有那種“一根筋”的精神。作品就像井里的水,要先有一股勁兒把井打深,才能夠找到無污染的好水。
對于未來,我對自己有幾點希望。第一,我希望自己繼續沿著當初選擇的路走下去,走得越長越好,繼續做好時代記錄員的工作;第二,我希望自己對這個時代的記載是客觀的、公允的,是帶溫度、有血肉、有氣息的;第三個愿望是希望若干年之后,人們想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我的作品能作為一個參照。
人物簡介
柳建偉,男,1963年生,河南南陽鎮平人?,F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影視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
(中國文明網、光明網記者根據訪談整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柳建偉 時代發展 《北方城郭》 《突出重圍》 《英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