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民建泉州市委:推動泉州港口發展 努力做大外貿增量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泉州市年進出口值約300億美元的外貿貨值,從泉州關區報關出口約只占7.8%左右,外貿集裝箱占泉州市外貿集裝箱生成總數約5%,外貿進出口貨物從泉州港進出占比不足10%。曾經歷史上的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如今的外貿吞吐量已與臨近的福州、廈門港拉開了較大距離,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不夠明顯,遭遇“大外貿、小出口、大貨源、小港口”的發展瓶頸。為此,我們建議泉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港口發展現狀,優先做大外貿出口吞吐量,逐步實現從供貨大市向出口大市的戰略轉移。
(一)搭建投融資平臺,加快港航配套設施建設
1. 轉讓岸線資源給有實力的外貿出口企業。建議泉州市委市政府先人一步,盡快組織相關部門摸清岸線資源家底,梳理明確現有港口、泊位、岸線、用海等情況。再通過租賃等形式,將岸線資源轉讓給愿意在泉州港就地出口的大中型企業,使岸線成為他們的前沿加工廠,進而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盤活港口開發建設,增強了貿易時效性,刺激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長。
2. 盡快改善現有港航配套設施。目前泉州只有石湖和圍頭有夜航條件,這樣大大降低了碼頭利率,建議泉州市委市政府在肖厝、秀涂、石井作業區和泉港南山石化片區泊位等重點項目建設中加以考慮,改善碼頭夜航條件,減少出港船舶船期損失;盡快對石湖碼頭附近航道(掉頭區)及泊位進行清淤工作,使水深首先達到內外貿大型船型掛靠石湖港的要求。鼓勵引導碼頭業主完善包括拖車、貨柜管理、碼頭吊卸在內的裝卸配套設施,嚴格驗箱洗箱管理,確保出口貨柜滿足企業的裝柜時效、衛生要求。
(二)開辟中東航線、鞏固泉臺運輸,推進國際中轉發展
1. 爭取盡快開辟中東航線。泉州的日用品、瓷磚、服裝、鞋類等商品在波斯灣十分暢銷,貨源充足。其次各大船公司這條航線上的主力船型在4000TEU左右,目前石湖港區3#、4#泊位設計水深及橋吊外伸距可以滿足其靠泊裝卸要求,泉州灣小墜門航道可滿足其趁潮航行;最重要的是中東航線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勢必掛靠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巴生港,此二港皆重要的國際中轉港,原則上所有泉州外貿進出口企業西向及南向的貨均可通過此航線直達或中轉到達,大大降低攬貨難度。
2. 鞏固泉臺集裝箱運輸。高雄港位居全球港口集裝箱貨柜吞吐量第12位,擁有200多條的國際航線延伸世界各地港口。面對福州、廈門的“南北夾擊”,泉州港勢必要另辟蹊徑,進一步維護好并努力提升“泉州—高雄”航線功能,爭取打造對臺直航“公共航線”;要依托高雄輻射世界各地特殊航線,主動與高雄港協商合作,共同爭取更多的世界前20大船東的箱子通過這條航線進入泉州港,并從泉州港裝運出去。
(三)整合現有資源,打造高效貨源組織體系
1. 成立專門的貨源調研小組。建立在泉州市范圍內組建專門的貨源調研小組,吸納大型船代、貨代、專業碼頭業主、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大中型外貿出口企業代表等專業人士加入,共同完成這項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座談會,了解企業在出口貨源等方面的需求,有目的地組織相對集中的出口運抵港貨物、進口始發港貨物,合理安排調配貨源。
2. 建立區港聯動機制,拓展港口腹地。打通集疏運渠道,按照無縫連接理念,通過疏港鐵路支線、晉江機場、環城高速與產業園區有效連接,形成多式連云網絡,將港口由過去的交通末梢打造成綜合交通運輸節點。“十三五”期間,要更加重視港口對泉州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研究出臺系列政策,推動政港企良性互動,整合現有資源,科學調整臨港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和商貿倉儲園區布局,促進港口向多功能、集約化發展。
(四)創建優越口岸軟環境,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1. 加強信息公開工作。泉州海關隸屬廈門海關管轄,應積極學習廈門海關經驗,引進電子口岸和海關新倉單系統工作,確保各碼頭網站均能及時查到集裝箱信息,包括運抵報告的自動發送,新倉單回執,海關放行信息,國檢放行信息等,使企業能隨時掌握貨物通關的動態和進度。建立泉州港船期信息平臺,公布訂艙代理聯系信息,及時更新并確保有效準確,配套建立起貨物實時動態查詢服務系統。
2. 開辟綠色查驗快速通道。建議海關國檢部門對信用好、規模大的的出口企業,開辟綠色查驗快速通道,采取事前監管模式,減少現場開箱檢查,提高通關效率;同時,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減少工作人員個人隨意行為,吸引本地企業出口貨物就地通關。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民建 泉州市 泉州港口 外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