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兩會發布廳>全國政協>觀點 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何偉:主體需要多元化 手段呼喚高科技
“扶貧并非政府一家之事,而是全社會都應高度關注和參與解決的時代課題。”全國政協委員、沈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建議,在扶貧主體上要有多元化思維,重視企業與公益機構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同時注意創新方式方法,讓高科技手段助力精準扶貧。
何偉認為,企業和公益機構是“政府、扶貧對象”之間的橋梁,能夠快速集聚社會資源,實現資源鏈接,對于人、財、物的使用更加精打細算,從而提升扶貧效能。在操作方式上,何偉提出,政府部門可與扶貧企業及公益組織簽訂合作指南與工作備忘錄,共建“扶貧合作中心”;保證扶貧企業及公益機構向各級政府扶貧辦征詢,有代表參加各級政府部門召開的扶貧工作會議等權利。在扶貧內容上,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及公益機構的社會資源,比如通過在貧困地區引入創業培訓課程、創業導師團、創業扶持基金、商品集采聯盟等服務,幫助貧困地區百姓增產增收,實現快速脫貧致富。
此外,何偉還呼吁,對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村貧困戶,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干預和精準幫扶。
首先“互聯網+醫療”可以精準識別貧困對象。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醫療機構可以建立患者資料庫,精準掌握患者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以及患者所在地區的經濟及醫療狀況,幫助相關部門精準鎖定扶貧對象。
其次,“互聯網+醫療”在保障貧困群眾“少得病”方面還能突出精準干預。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針對貧困人口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并啟動疾病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做到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聯網+醫療”能在保障貧困群眾“看得好病”方面突出精準幫扶。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市縣鄉村之間搭建遠程教育平臺,改變名醫駐村援助、鄉村醫生入城進修的傳統幫扶模式,更加便捷地培訓鄉村醫生,縮小城鄉衛生差距,實現重大疾病及時就近診療。
編輯:陳佳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何偉 主體需要 多元化 手段呼喚 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