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政府在創新發展中大有可為
堅持創新發展、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變革,政府相應職能也不能不隨之發生轉變。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只有實現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在創新發展中,政府創新服務的責任更大、任務更重。從前注重研發管理,面向科研單位、運用管理手段、聚焦研發環節、組織科研活動,管理的事務和涉及的領域、對象都相對比較單一。轉向創新服務則要面向產學研用、大中小微等各類創新主體,要向創新全鏈條前后端延伸,要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而且采取的主要是服務方式。
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打通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是我國改革發展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也是政府創新服務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相互之間的融合越來越深入。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不小,一個重要原因就在科技與經濟長期存在“兩張皮”現象。這個老問題,只有完善創新機制體制、優化政府創新服務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權威數據表明,我國國內專利年申請量已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具有商業價值的專利比例卻不高。缺乏商業價值的專利,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優勢和產業化前景,難以受到企業的青睞。這種狀況亟待優化政策導向,推動專利從“重申請”向“重應用”、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用戶”就是企業,企業主動與科研院所和高校互聯互通,加強技術改造,無疑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路徑。在此過程中,市場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政府的服務也不可或缺。在現實中,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之間還存在看不見的圍墻,協同創新還存在種種障礙,這就需要革新體制機制,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服務打破種種壁壘,暢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比如在北京市科委、海淀區的推動下,北大、清華、中科大、中科院等13家科研單位和商飛、濰柴等100多家行業龍頭及高科技領軍企業共同成立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突破了行政壁壘,解決了資金、人才這兩大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政府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可以也應當大有作為,一要立足于自身改革創新,主動轉型;二要致力于服務,搭建創新平臺;三要堅持市場配置資源,不搞“拉郎配”。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政府 創新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