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列藏本《石頭記》的回歸
李一氓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他主持古籍小組工作10年(1981—1990)間,主抓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的制定、重大古籍整理項目的出版等工作,開創了古籍整理出版事業的新局面。
在海外古籍的復制回歸方面,李一氓在30多年前就認識到,把國內已失傳但流散在海外的中國古籍購買或拍攝回來,是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李一氓的遠見卓識。
中華書局出版的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
《紅樓夢》研討會
1980年6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周策縱發起的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舉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性紅學研究盛會,來自中、美、英、加拿大、日本等國,包括臺灣地區的紅學專家80多人參會。與會人員提交的論文收入《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于1983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李一氓應該是在1984年初得到這一信息的,當時,他或者是看到了這本論文集,或有人向他提及此本論文集,特別是提到臺灣學者潘重規的論文《列寧格勒東方院藏鈔本紅樓夢考索》,他得知了蘇聯列寧格勒(今圣彼德堡)藏有35冊線裝《紅樓夢》鈔本,這是當時發現藏于國外的唯一鈔本,李一氓敏銳地意識到,有必要將這一版本《紅樓夢》引回國內影印出版。
1984年6月1日,李一氓同志召集中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馮其庸和中華書局總編輯李侃等同志,召開小型座談會,商談列藏本《紅樓夢》回歸的有關問題。會上決定派三人代表團赴蘇聯查看列寧格勒《石頭記》藏本原件,擬定中蘇雙方聯合出版的方案。隨后,此事報經國務院批準,由外交部安排了赴蘇聯出行計劃,臨行前,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的李一氓,格外注意外事紀律,專門囑咐專家出訪時注意處理好中蘇關系。
列寧格勒的藏鈔本
1984年12月16日至24日,周汝昌(66歲)、馮其庸(60歲)、李侃(62歲)三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途經莫斯科至列寧格勒,查閱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的《石頭記》鈔本,蘇聯漢學專家孟勃夫和李福清二位先生參加接待。
這次出訪,中方三位代表和蘇聯有關方面進行了會談,達成了中蘇聯名出版的初步協議。周汝昌、馮其庸、李侃三位同志回國后的12月27日,李一氓同志便聽取了此行相關情況的匯報,并提議由我駐蘇大使楊守正代表我方與對方接洽后續事宜。
1985年1月16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就合作出版問題正式簽訂協議,約定由蘇方提交縮微膠卷,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線裝本和平裝本兩種版本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
1985年4月1日,李一氓約見中華書局的李侃、趙守儼等人,除了了解中華書局1985年的出書計劃外,還特別關注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的進展情況,當時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已引回縮微膠卷,李一氓希望中華書局能夠盡快洗印出來,并做好編輯工作。4月12日,李一氓同志約見周汝昌先生,聽取赴蘇訪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情況的補充匯報,并著重強調了該藏本的價值和意義。
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回歸出版工作落實后,李一氓同志欣喜之余,專門賦詩一首《題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發表于《紅樓夢學刊》1985年第3輯):
《石頭記》清嘉道間鈔本,道光中流入俄京,迄今已百五十年,不為世所知。去冬,周汝昌、馮其庸、李侃三同志親往目驗,認為頗有價值。頃其全書影本,由我駐蘇大使館托張致祥同志攜回,喜而賦此。是當急謀付之影印,以饗世之治紅學者。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日
淚墨淋漓假亦真,紅樓夢覺過來人。
瓦燈殘醉傳雙玉,鼓擔新鈔叫九城。
價重一時傾域外,冰封萬里識家門。
老夫無意評脂硯,先告西山黃葉邨。
周汝昌隨后作《七律奉和一氓同志》(二首):
一氓老因蘇聯藏本石頭記舊抄全帙影印有期,喜而得句,敬和二章,亦用真元二部合韻之體。烘假誰知是托真,世間多少隔靴人。硯深研血情何痛,目遠飛鴻筆至神。萬里煙霞憐進影(1),一航冰雪動精魂。塵埃掃蕩功無量,喜和瑤章語愧村。
貂狗珠魚總奪真,乾坤流恨吊才人。古抄歷劫多歸燹,孤本漂蓬未化塵。白璧青蠅分楮葉,春云凍浦慰柴門(2)。相期書影功成日,攜酒同尋紅夢村。
(注:(1)唐太宗序玄奘法師云:“萬里山川,攏煙霞而進影?!?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inherit; line-height: 1.6;">(2)敦敏訪芹詩:“野浦凍云深,柴扉晚煙薄……”)
列鈔本《石頭記》出版
1986年4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編定的《石頭記》(全六冊,紅學界稱之為列藏本)由中華書局出版,中蘇雙方為影印本《石頭記》各寫了一篇前言,介紹抄本的有關情況。當時首印1萬冊,精裝本定價50元,平裝本定價34元,中華書局的戴燕、徐俊擔任責編。
現為中華書局總經理的徐俊對當年整理列藏本《石頭記》曾在專訪中談及:“編輯也需要做一些瑣碎機械的工作。”《石頭記》縮微膠卷沖洗出來的照片擺了辦公室一地,編輯按照章節內容,用了將近兩周的時間一張張整理,重新排出順序,最后影印出版(見《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6月30日,《徐俊工作最怕眼高手低》)?,F為復旦大學教授的戴燕當時撰寫了書訊《列寧格勒藏〈石頭記〉鈔本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表于1986年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58期。
年過八旬時,周汝昌對當年的相關事宜仍記憶猶新,2000年撰文《萬里訪書兼憶李一氓先生》,文中他寫道:“沒有他老(李一氓),我們可能至今還無法見到、研究、運用此一珍本。”
該書出版后,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成為現存紅樓夢版本之一,又稱脂亞本。此本無題簽,無回目。共存七十八回,缺第五、第六兩回。每兩回或三回裝訂一冊,共35冊。題名“石頭記”,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題作“紅樓夢”,可見當時《紅樓夢》與《石頭記》即已通用。此后,一系列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出來,繁榮了我國紅學界。(齊浣心)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列藏本 《石頭記》 復制回歸 海外古籍 列寧格勒藏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