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以職稱改革激活人才資源
職稱制度改革,只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終的目的,是給各類人才一個明確的“信號”,是要給市場和管理者一個明確的“導向”。
“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人才!”《天下無賊》中的這句臺詞,深入人心。翻譯成古語,可能就是“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正是這樣一個以“寶貴”人才助力“邦之興”的文件。
職稱改革
公眾更愿意把文件做貼近化的解讀。這個意見中,刷屏度最高的一個點,可能就是“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了。這樣的關注未嘗沒有道理,雖只是一個看似不大的變革,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人才管理和發展體制機制的理念之變。
在很多地方,評職稱的“程序正義”,只是體現在一些死板的程序、過時的規定上。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應該說,外語和計算機技能很重要,但并不是對每個崗位、每個人都那么重要,如中醫藥、工藝美術、中小學教師等。更何況,這樣的考試還存在“對年輕人來講太容易、對年紀大的來講太難”的問題,要么淪為沒什么意義的走過場,要么成為啃下來也沒有用的硬骨頭。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正是為了解決這種無用又無效的尷尬,體現出靈活、務實的導向。
這條引來關注的規定背后,是讓整個職稱評定制度更為靈活,也更為有效的改革。在很多單位,尤其是一些企事業單位,職稱評定可說是一件“天大的事”。高級職稱評定的競爭之激烈,不經歷難以想象。這些年來,屢屢爆出“為評職稱1400名教師被‘克隆’期刊所騙”“大學副教授因未評上職稱毆打評委”“職稱評委在賓館開房專為收錢”等新聞,既讓人看到“評職稱”一事的亂象,也讓人看到“職稱”一詞的含金量。
其實,《意見》第十六條中,比職稱外語和計算機考試有料的內容,要多得多。比如“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是要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自主評審,這不僅簡化了職稱評審工作,也讓評審更能對接崗位需求。而對準入類和水平類職業資格的不同改革路徑,清理減少前者、“市場化、社會化”后者,都是為了打掉不合理的門檻限制,把能力水平的評定放在一個更公正、更開放的平臺上。
《意見》對職稱制度的改革,還是提綱挈領性質的。再往大了說,職稱制度改革,只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終的目的,是給各類人才一個明確的“信號”——只要有能力、有水平,不管是職稱也好待遇也好,都不是問題。也是要給市場和管理者一個明確的“導向”——人才可以自由流動,市場可以配置人才資源,人才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出來。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現在,人才已經不是為一家一姓服務,而是要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服務了。以改革進一步激活人才資源,才能獲得助推國家發展的更強大力量。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職稱改革 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