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最孤獨的小學生”反應出留守兒童的“孤單”
4月26日下午,雨淅淅瀝瀝,湖南平江縣南江鎮萬家村萬家小學二年級唯一的班級內,一個剪著娃娃頭的小女孩坐在教室里,教室里還擺著幾張空課桌。女孩叫小彭(化名),今年8歲,是這個年級唯一的學生。(5月3日,中國新聞網)
一間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竟然僅坐著一名8歲小姑娘,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在上私人輔導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空蕩、冷清的場景正是萬家小學二年級唯一班級的日常教學狀態,年近60“大齡教師”負責教二年級唯一的學生。如此“任性”的教育環境讓人震驚之余更令人心生酸楚。
據悉,萬家小學由原來的30名學生剩至7名,且都是農村留守兒童,身邊缺少父母的疼愛與陪伴,只能跟著隔代的爺爺奶奶生活。召開家長會的場景更是滑稽地讓人哭笑不得,參會的全是年過多旬的爺爺奶奶。誠然,大多數人看到此新聞時都會大嘆“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但筆者認為,如此悲涼、凄慘的農村教育生態不僅僅是“貧瘠的教育資源”所致,更是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社會頑疾使然。
據統計,全國共有留守兒童6100萬。面對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僅從教育領域著手還遠遠不夠。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若想從源頭上縮減留守兒童隊伍,還需從制造者也就是孩子們的父母身上下功夫。俗話說,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則妄為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留守家庭的父母親必須要在掙錢與養育子女中尋求一個平衡,真正承擔起監護的責任和義務,彌補其親情的缺失,讓子女充分感受到家庭關愛和溫暖。從而讓父母真正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首要監護”義務。
在此基礎上,政府要承擔起“兜底監護”的責任。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現有的用工制度,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方便“隨工子女”生活。從而為務工人員更好的撫養和照顧子女提供幫助和保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建立留守兒童社區保護網絡,完善臨時監護程序,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監護和及時救助。此外,要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盡快建設一支數量龐大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為留守兒童提供更為專業和高質的幫扶服務。
俗話說,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只有靠社會各方的共同作用、共同發力,才能真正摘下“最孤單學生”這一極賦諷刺的“冠名”,才能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讓留守兒童們不再孤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最孤獨 最孤獨 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