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北大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廣發:
先進技術支持個體化診療
“在我當住院醫師時,治療肺癌要么做手術,要么就‘判死刑’,我們沒有更多的選擇。后來發現,有的肺癌適合做手術,有的不適合,就有了初步個體化治療的認識。一開始,我們把所有肺癌都看做是一種肺癌,后來分為腺癌、鱗癌、小細胞癌,現在我們要做分子分型,比如現在知道了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選擇的就是針對EGFR的靶向治療。以后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分子層面的分型,這是一個大的方向。”北大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廣發說,未來治療疾病應該是高度的個體化,這也是科技發展帶給患者的益處。
“現在出現一個趨勢:內科大夫外科化,外科大夫腔鏡化。”王廣發是中華醫學會介入呼吸病學學組組長,他介紹,1998年在美國出現“介入呼吸病學”這個名詞,我們國家引進的時間并不長,但發展很迅速。“我昨天手術做到凌晨3點,四個病人,其中一個良性,其他三人是晚期的惡性腫瘤,已經出現呼吸衰竭。過去這種病人就放棄了,現在通過介入技術能大幅度改善病人狀況。我曾經的一個病人做了介入手術,活了五年時間,而且是非常好的生活狀態。過去,肺癌晚期在老百姓的眼中基本上就是等死,現在帶瘤生存,追求一個好的生活質量,成為病患的一個需求。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腫瘤的觀念已經改變了。”
現在,王廣發更關注的是,如何早期診斷出腫瘤,早期進行治療。他說,這是醫生的一個重要責任。
“技術是需要人來實現的,這就牽涉到醫生的培訓問題,我們現在還在起步階段,正在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也在試點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未來我們還要在專項技術上進行培訓,培養出一批能掌握高精尖醫療技術的人才,讓這些技術很好地服務患者。”
編輯:趙彥
關鍵詞:北大醫院 先進技術 個體化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