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精準統計就業,要見數據更要見人
教育部官網6日消息,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各地各高校要抓緊建立健全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統計機制,以精準統計為基礎,重點摸清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狀況。各高校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6月7日《北京青年報》)
“高校不得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這本就是一直以來的政策要求。然而在現實中,我們還是時常可以看到,不簽“就業協議”就不得答辯、不得畢業等新聞。這事實上說明,一些高校為了完成就業考核指標,心態與行為已經極度扭曲。相較于學生們的真實就業情況,其似乎更關心紙面的數據光鮮。幾乎可以預見,在“就業協議”等同于“有效就業”的統計口徑內,校方難保不會采取投機取巧的手段操控數據。
未防患于未然,教育部再次專門發文,強調要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精準統計機制”。此處所謂精準統計,無疑有著兩個方面的指向。其一,就是要客觀、中立地呈現現實,不以強迫簽訂就業協議等方式,制造“偽就業”的假象;其二,則意味著具體到人的信息收集,畢業生的求職地域、意愿、薪水等等要素,都要納入一套完整的數據模型之內——從主要關注“整體面”到重視“每一個個體”,這無疑是難得的進步。
精準統計就業情況,必然意味著,對傳統統計方法論的變革。在過去,高校統計就業情況,往往是粗線條的、單一維度的。其核心邏輯是,但凡學生提供了“就業憑證”,就可被視為有效就業納入計算。久而久之,則形成了一套“從書面到書面”、“從文件到文件”的就業統計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學校強迫學生簽訂協議,或者伙同學生、企業偽造協議,其實都不難理解。
長久以來,粗糙的就業考核方式,造成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尷尬,那就是“就業數據”和“就業情況”發生脫節。相較于采取實際行動來推動學生真實就業,高校似乎更愿意千方百計拿到書面“就業憑證”了事……只見數字不見人,主要依據“就業協議”所形成的就業統計,因其與生俱來的機械性,故而實在難以具備可靠的參考價值。
優化就業統計方式,要擺脫對“就業協議”的過度倚重,更要制止由此引發的權利傾軋與弄虛作假。這既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調整,也是一次關于責任的重申:高校必須明確,自身的職責從不是制造一份亮眼的就業數據,而是努力讓每一個畢業生能夠真正有更好的未來。(然 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統計就業 畢業生統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