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廁所標"凸凹"映射規則意識不強
日前,常州有一間廁所被許多人津津樂道,與傳統廁所相比,這間廁所的男女標志分別被漢字“凸”(tū)和“凹”(āo)代替,因此一些人戲稱其為“史上最污廁所”,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將“漢字第一次世界通用”。昨天,記者在常州武進區西太湖附近找到了這個廁所,到底是“最污廁所”還是“最文藝廁所”,記者了解到,廁所建成三四年來多方聲音一直存在,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現代快報》7月25日)
“凸凹”的廁所標志,確實具有別具一格的創意,并因為具有性別上的特征差異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以如此方式來區別性別,難免有些難登大雅之堂,暗示性的標志也有污穢之嫌。嘩眾取寵的行為表面上是為體現個性,然而公共場所標志的不正規化,根本上講還是規則意識不強所致。
2000年國家發布的《標志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第一部分:通用符號》明確,正確的廁所圖形符號應當是白底,圖形為穿西服男士與穿裙子女士,顏色只能使用黑色、藍色、棕色等,而不能使用紅色,因為紅色指的是禁止通行。而標注的位置、設置的位置,住建部《環境衛生圖形符號標準》等規范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在現實之中,從煙斗到高跟鞋,從帽子到發型,再到不同的文字區別,自我創造和發明的廁所男女標志符號,已然背離了統一標準,看似個性張揚和創意十足,實質上則是各行其是亂象橫生。
“凸凹”的廁所標志是否涉及性別污辱,固然有待商榷。不過由此暴露出的規則意識不強,則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其實,包括城市公共建筑取名等圖形符號標注,都有著相應的規范要求,然而在實際中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以城市地名為例,盡管有地名管理的相關法規,然而從各地地名普查的情況看,“大、洋、怪、重”等地名亂象依然普遍存在,隨處可見“國際”和“地球村”的大名,以及常見的“巴黎”、“威尼斯”等洋名,既無以延續和保持地方特色,又凸顯出規則意識的淡化。
究竟原因,還在于糾錯機制未能發揮作用所致,有規范無管理,出錯誤而少矯正,則是公共建筑標志不規范,隨意化的主要原因。增強個人和公眾的規則意識,不能僅依靠個體的自覺,還得出臺更為嚴密的配套措施,輔以更為有效的促進手段,以便于確保萬無一失。畢竟,在公眾規則意識普遍需要補強的情況下,無視個體素質上的差異,以及對規則遵守不力所出現的問題,都會是一種失職,并將為此承擔責任。
只有堅持做到既要抓大,又不能放小,從規范廁所標注名稱開始,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講規則、守規則、用規則的氛圍,使違規行為及時得到糾正和處理,讓規則成為人人遵守的制度剛性,那么社會治理才會“更進一步”。
小小廁所不規范的圖形背后,映襯著大大的社會問題。解決圖形不規范,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沒有了規則上的“凸”,基于個性和自由的創意也就只能“凹”化,自由與邊界,權利與義務,何嘗不是一種“凸凹”的邏輯關系?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常州凸凹廁所 廁所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