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高銘暄:認準刑法學 畢生去追求
夏日清晨,雨還淅淅瀝瀝地下著,記者依約來到高銘暄教授的辦公室,一股濃濃的書香沁人心脾。高銘暄教授雖年事已高、兩鬢斑白,但在近四個小時的訪談中,他談笑風生,帶著記者始終沉浸在他的三尺講臺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刑法發展的歷史潮流中。
高銘暄
高銘暄教授堪稱新中國刑法學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但面對過去,他只是說了一句:“我只是有股傻勁,認準了刑法學,就執著地追求,專業思想自始至終從未動搖。”
從教60余年,培養博士生60余名
高銘暄的父親是一名法院書記官,受家庭影響,高銘暄從小就對法律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認是“法”門弟子。“父親一直希望我能子承父業,自小就教導我多讀一些法律書籍,我的一生從此打下了法律烙印。”高銘暄說。
高中畢業后,高銘暄如愿考入浙江大學法律系。更幸運的是,大學第一學年他就受教于著名國際法學家李浩培教授,聽他講述刑法總則,這為高銘暄日后從事刑法教學和研究奠定了基礎。后來,高銘暄轉學至北京大學法律系,并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攻讀刑法研究生。1953年8月研究生畢業后,高銘暄選擇留校任教,一直耕耘講壇至今。
“從1953年到現在,我都在課堂上教書。我喜歡上課,我要把我的所學所思毫無保留地教給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希望他們了解刑法、熱愛刑法學,并通過他們影響更多的人。”高銘暄說。
198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高銘暄成為我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截至今年7月,高銘暄已培養出62位博士,還有4位在讀博士生,其中很多弟子也已成為當前刑法學界的重量級學者。
訪談中,高銘暄還說起一件讓他終生難忘的事情。1987年5月,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他在意大利舉行的國際死刑問題學術討論會上作了一篇演講,引發強烈反響。“上世紀80年代,我一直在思考中國刑法學研究一定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我力主給高校的刑法學研究生開設國際刑法學專題課程,加強國際刑法學研究。”高銘暄說。
25載春秋,傾力參與新中國第一部刑法
高銘暄既是刑法學研究學者,也是刑法發展歷史的見證者。
“新中國成立后,刑法扮演重要角色,但那時的刑法還不系統,僅有《懲治貪污條例》《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等幾個單行刑法,規定的犯罪面也非常有限,辦理刑事案件仍然主要依靠‘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高銘暄回憶說,那時候,黨和政府已經注意到起草制定一部刑法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決定制定刑法。
這一決定影響了高銘暄25年研究生涯,影響了他的學術一生。“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負責組建起草班子。經中國人民大學推薦,我有幸參與了這項歷史性任務。”高銘暄介紹,1957年6月28日,起草班子拿出了第二十二稿,原本準備公布試行,后因“反右”運動中止。在有關部門協調下,從1962年5月起,起草班子又對刑法第二十二稿進行全面修訂,到1963年10月9日,刑法草案已經修改了33稿。可是“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第三十三稿又被束之高閣了。
盡管刑法的出臺命運多舛,但研究刑法的信念始終不改。1978年,高銘暄已從當年26歲的青年教師變成了年過半百的資深專家。這年10月,刑法起草班子重新成立。“隨后的一年時間里,我和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嘔心瀝血搞出了5稿。直至1979年7月1日下午,終于獲得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高銘暄那天就在會場,他特意看了一下表,時針指向16時05分,一個值得用一生銘記的時刻。
后來,作為見證和參與新中國第一部刑法起草工作全過程的唯一學者,高銘暄將那25年的筆記加以整理,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一書,詳實記述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從起草到頒行的艱辛歷程。
耄耋之年,仍為刑法進步建言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刑法典,1979年審議通過的刑法結束了以往辦理刑事案件主要依靠政策的尷尬局面。”高銘暄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此后又先后通過24個單行刑法,對1979年審議通過的刑法作了一系列修改完善,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司法實踐的客觀需要。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的刑法,即現行刑法。這部刑法典基本實現了我國刑法的統一性和完備性,貫徹了刑事法治基本原則,加強了刑法保護社會和保障人權的功能。此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審議通過9個刑法修正案等,對現行刑法的某些規定作了進一步明確,使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更加清晰,罪責刑的關系更加平衡,貫徹落實黨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更加全面、系統、完善。
高銘暄的案頭堆滿資料,都是最前沿的刑法研究理論和司法實踐素材。京劇選段《洪羊洞》中有句唱詞:“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高銘暄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他用一生去推動我國刑法法治進步。
針對1979年審議通過的刑法中“凡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包括犯人)的, 參照所誣陷的罪行的性質、 情節、后果和量刑標準給予刑事處分”的規定,高銘暄認為這有“誣告反坐”成分,誣告罪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法定刑,應予修正。經過積極努力,現行刑法采納了高銘暄的意見。
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高銘暄和其他幾位學者聯名向立法機關遞交了有關“特赦”的研究成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高銘暄和他的團隊再次提交了一系列關于“特赦”的研究報告。
人物簡介
高銘暄,1928年生,浙江玉環人。現任北京師范大學京師首席專家暨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2012年被中國法學會評為“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高銘暄 刑法學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