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賜貴:從第一要務高度落實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新時期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發展依靠什么、發展為了什么等重大問題,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我們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高度,勇于擔當、重在實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劉賜貴
落實新發展理念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發展理念反映了時代發展對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要求,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新思路、發展新方向、發展新戰略,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指揮棒,必須作為首要任務貫徹落實好。
落實新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途上的重要里程碑。新發展理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科學指南。創新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來源,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開放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取向。這五個“手指”,缺一不可。可以說,新發展理念是貫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靈魂和主線,必須一以貫之、一抓到底。
落實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供求矛盾轉變為一部分產品和服務供給過剩與一部分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并存,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給側,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單純依靠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靠改革創新矯正供需結構錯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強化開放支撐,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開放倒逼改革、以開放推動發展,全面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堅守生態底線,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之路;補齊經濟社會短板,扎實抓好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落實新發展理念是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的根本要求。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抓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人民群眾得實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我們謀發展、促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這就要求我們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辯證統一、不可分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堅持系統謀劃、突出重點、揚長避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系統謀劃。新發展理念堅持整體推進、統籌謀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協調互動,注重發展措施的同向發力和整體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處理好上情與下情的關系,既要吃透上情、符合中央精神,又要把握下情、符合工作實際;統籌好眼前與長遠的關系,既要為事業長遠發展負責,又要盡快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訴求,最大限度調動各種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去年以來,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部署,海南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將城鄉規劃、國土、林業、海洋、基礎設施、產業園區6類空間規劃統一成一個總體規劃,有效解決了原來各個規劃相互分割、自成體系甚至相互矛盾的問題,形成一張藍圖。特別是從省級層面解決了基本農田與林地保護規劃重疊的1007平方公里、城鄉規劃與林地保護規劃重疊的1333平方公里、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重疊的844平方公里、園區規劃與基本農田和林地規劃重疊的60多平方公里等問題,實現了各類規劃的有機銜接。這是我們以系統思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
堅持突出重點。抓綱舉目、綱舉目張。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方法論強調,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是說,做工作、干事業必須突出重點,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謂突出重點,就是不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學會“舉綱帶目”“巧彈鋼琴”。對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來說,應重點抓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長遠性、引領性工作,根據本地實際,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區別輕重緩急,以重點工作突破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堅持揚長補短。“木桶理論”表明,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由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就要敢于直面工作中的難點、焦點、熱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以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根據本地實際,圍繞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推動全面發展。要堅持“兩點論”,真正找準“長”有什么、“短”在哪里,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發展優勢和存在的短板;堅持辯證思維,科學把握“長”和“短”的辯證關系;堅持綜合施策,既要在揚長上做文章,又要在補短上下功夫,充分釋放發展潛能,努力實現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
用三把“尺子”檢驗新發展理念落實情況
新發展理念落實了沒有、落實的程度如何,可以用三把“尺子”來檢驗。
第一把“尺子”:實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辦實事、求實效。他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反腐倡廉工作要“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不斷以反腐倡廉的新進展新成效取信于民”“名必有實,事必有功”。不僅反腐倡廉工作,其他各方面工作包括新發展理念的落實情況,都要以實際成效為檢驗標準。因此,我們要把新發展理念切實體現在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務落實上,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得怎么樣,必須用事實來說話、拿成果來證明、以實效來檢驗。
第二把“尺子”:歷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有前瞻意識、長遠眼光,既要看眼前變化,又要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后人的評判。這就要求我們在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抓工作不能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而忽略打基礎、謀長遠;不能只抓容易解決、立竿見影的工作,而對棘手問題等靠推脫;不能“寅吃卯糧”,透支未來資源、打造任期政績,卻給后人留下包袱。堅持歷史的檢驗標準,要求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第三把尺子: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發展的動力,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服務對象,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評判者,更是我們一切工作的依靠力量。因此,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情況,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最終評判標準。不僅要把評價權賦予組織部門,更要賦予廣大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對黨委、政府的工作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作者為海南省省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賜貴 新發展理念 首要任務 創新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