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北京:"十三五"期間城鄉低保標準將年均增10%
昨天,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規劃發布。“十三五”期間,本市將繼續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扶助,城鄉低保標準年均增長率達10%,幫扶對象將有重點地針對因病致貧近貧家庭。同時,繼續為社區減壓,制定社區居委會協助政府開展工作事項清單,將社區解放出來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十三五”期間,本市城鄉低保標準將保持年均10%的增長。在“普惠”的同時,對困難群體的幫扶將更精準。
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表示,吃飯問題目前已經基本得到解決,“十三五”重點是解決看病問題,通過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公益慈善等多種手段,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
規劃中對此也明確,將構建以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支撐、公益慈善為補充的綜合醫療保障體系,到2020年,基本解決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
同時,針對困難群眾救助將設立全市統一的社會救助求助熱線,健全“救急難”工作機制,實現救助標準動態調整。
本市將依托“北京通”平臺建設民政服務“一卡通”,整合民政各類救助、福利、獎勵、補貼等服務保障內容。到2018年,民政的各類資金將全部通過“一卡通”發放,實現社會救助、優撫、老齡等全部民政對象醫療報銷的電子即時結算。
籌建第三兒童福利院
按照目標,到2020年,全市兒童養育床位總數達到5255張。第二兒童福利院的改擴建將加快,新增兒童收養床位1000張。本市還將籌建第三兒童福利院,新增床位1500張。所有16個區均要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兒童福利院,區兒童養育床位總數達到1835張。
目前本市兒童福利保障對象范圍還比較有限,“十三五”期間要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建立殘疾兒童監護和低收入家庭兒童養育補貼制度,為孤殘兒童提供監護津貼,為低保、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養育補貼。建立嬰幼兒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為低保、低收入家庭購買保險。出臺兒童收養評估辦法,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收養家庭及兒童養育狀況開展常態化跟蹤評估。
到2020年,實現全市殘疾人福利床位數達到6300張,基本實現區均有民政部門直屬并達標的精神衛生福利機構。以第三福利院新建工程打造“北京市福利機構精神病人康復示范中心”,設置床位1500張;以第二福利院新建工程打造“北京市福利機構殘疾人康復示范中心”,設置床位800張。
公共服務事項各街道通辦
未來,本市將加快街道(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建設,到2020年實現每個街道(鄉鎮)建有1個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公共服務事項在街道通辦。
社區減負將進一步推進。去年本市列出了社區減負清單,將原來壓在社區身上的200多項任務精簡了150多項。今后,還將進一步壓減。
李萬鈞說,社區本是自治組織,但長期以來,政府職能部門壓在社區肩上的任務越來越多,光是這些指令工作就疲于應付,自治功能發揮不明顯。今后,本市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準入制度,制定社區居委會協助政府開展工作事項清單。取消社區層面的各類評比考核項目,清理各職能部門在社區設立的工作機構、工作臺賬等,減輕社區工作負擔。推動社區居委會和服務站職能分開,將工作重心轉向居民事務的議事、決策、監督,強化社區服務站公共服務職能,就近為居民辦理公共事務。
全市將推行“參與式協商”民主自治形式,以社區議事廳為載體,逐步將涉及居民直接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納入社區議事范疇。
此外,本市還將通過盤活國有資產或公共服務網點、廠房、地下空間等,免費或者低價提供給社會力量開展社區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利用公共設施興辦社區服務。培育發展一批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的社區服務企業和組織,到2020年,基本實現“一刻鐘服務圈”全覆蓋,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便捷、多樣化社區服務。
部分民政數據可向公眾開放
本市將建設包括老年人口、社會救助對象、優撫對象、軍休人員、退役士兵、征地超轉人員、已婚居民、死亡人口等服務對象信息的人口數據庫;建設包括社會組織、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救助機構、福利企業、社區服務單位等信息的法人單位數據庫;建設業務統計數據庫和地理空間數據庫。以此四大基礎數據庫為依托,本市建設數據核查比對、電子檔案等平臺,構建“民政數據資源服務中心”,并可向社會公眾提供數據服務。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社區 北京 城鄉低保 因病致貧 居民 困難群體 救助 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