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個人求助很必要,捐贈行善需慎重

2016年09月08日 10:35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個人求助的問題上,最本質但也最漫長的方式是健全社會保障網絡,通過政府與民間組織保障個人的需求。

9月7日上午,民政部舉行慈善法實施工作進展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慈善法實施各項工作進展,并答記者問。其中專門提到了慈善法制定過程中關于個人募捐的爭議問題,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安寧回應,個人求助不屬于《慈善法》規制的范圍,可以媒體募捐,目前還沒有禁止性規定不得在公開募捐平臺上進行。

對于個人求助募捐的問題,原則上屬于個體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與有組織進行的慈善活動有相當的區別。為此,政府不額外地介入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是行政權力與民事行為之間必要的距離。畢竟,個人在生活中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面對千差萬別的各種突發狀況,在緊迫的需求面前非常難于用一套標準的系統化工程來進行管理。一旦法律進入到這一環節之中,必然會帶來不必要的效率損失,而缺乏有組織系統進行支撐的民間求助,將損失掉非常重要的救急時間。對于個人求助來說,有些時候可能就是性命攸關的事情。

但是,當個人求助的效率被保證了以后,公平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將出現。在過往的個人求助中,撇開惡意的詐騙之外,還有兩類最典型的問題。

一是個人確實存在非常緊迫的求助需求,而當這個需求一旦得到充分的傳播之后,在激情的引發下,甚至于在當事人表示需求已經達到以后,仍然有海量的捐助源源不斷地涌進來。畢竟在個體求助的問題上,信息的發布無法與行動完全同步。

二是個人描述的求助需求和實際情況并不相符。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大病救助的案例里面,一些家庭本身條件還可以,同時醫保部分也能有相應比例的支持,但往往會有案例將自己和醫保可以承擔的費用也投放到求助信息中去。當捐款人事后發現受助人可能并沒有達到心中貧困的標準時,會有相當的憤怒。

如果因為這些問題,就要求受助人做到高效的計劃和公開,無異于讓他們成為有組織慈善活動的一部分,而失去了靈活機動的特點。另外,在國內的大量需求面前,存在一些案例出現過度捐助,但背后還有更多的案例并沒有得到及時充分的捐助。

目前,有一些技術平臺正在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受助人和捐款人之間打造更為真實、便捷、合理、有效的通道。但是畢竟個人求助依靠的始終是個人的行為,技術再好的平臺,頂多解決個人設定的需求被過度捐贈的問題。但要求面臨困境的求助人理性設定目標,理性如何界定就很模糊。比如醫保雖然能在事后負擔費用,但在高額醫療費用面前需要救命,當事人周轉困難也是迫切的。

為此,在個人求助的問題上,最本質但也最漫長的方式是健全社會保障網絡,通過政府與民間組織保障個人的需求。而在這一保障網絡健全之前,個人求助的需求還將長期存在。此時,如果參與了個人捐助這一行為,除了求助者,傳播者和捐助者都應當意識到這個行為本身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還需要用理性來補充。

無論如何,慈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世界總有模糊與不確定的風險,行善之前多一些慎重,不會影響慈善的美好,反而會避免更多的煩惱。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個人求助 捐贈行善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有AV看免费在线 | 婷婷丁香中文在线综合一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日韩二区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