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呂薇:把握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

2016年09月08日 14:44 | 作者:呂薇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編者按

當前,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已接近警戒紅線,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迫切需要轉變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模式,實現低排放、低消耗、改善環境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涉及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等各方面,需要付出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是營造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轉變傳統的環境保護模式,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社會治理手段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切實推動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要轉變傳統環保模式

綠色發展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方式,旨在讓經濟發展與污染排放減少、資源節約及環境改善之間形成相互促進關系。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國家正在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其特點是,采用更加嚴格的標準、更加積極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

第一,全面認識綠色發展,實現環境保護模式的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比傳統的環境保護模式覆蓋面更寬、標準更嚴格、管理更精細、參與更廣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需要轉變和提升傳統的環境保護模式,提高保護質量和治理效率。其一,從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為主,轉向覆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環節的節能減排降耗,需要政府、企業、公民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其二,從末端污染物治理為主,轉向源頭防御、嚴格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相結合,實行標本兼治。目前,我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路子,必須統籌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其三,從大氣、水污染治理為主,轉向統籌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尤其是統籌水、大氣、土壤、森林、草原、海洋、礦產等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治理。其四,從整治重點行業和企業為主,轉向點與面結合,抓大不放小。我國人口眾多,不僅要抓集中的污染源整治,還要抓單個排放量小、分散面廣的污染源治理。如,關注農村環境治理和居民綠色消費等。

第二,健全推進綠色發展重在完善體制和機制。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嚴格監管與有效激勵相結合的長效機制。一方面,通過相關規制推動綠色發展,增加違法成本;另一方面,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稅收、價格、財政補貼、綠色信貸、排放交易等經濟政策工具,實現外部成本和效益內部化,使市場機制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引導市場主體綠色生產和消費,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二是堅持社會成本效益原則,建立全壽命期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影響效果評價機制。在進行重大政策選擇和重大技術推廣時,應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不同領域和行業的技術路線方案,進行全壽命期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影響效果比較,以防止局部優化而整體不優的現象。三是堅持誰污染誰擔責、誰受益誰補償、誰環保誰獲益的原則,完善環境保護的責權利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明確責任主體及其責權利,建立獎懲分明的體制機制。以處罰、價格和稅收等各種措施,提高破壞和污染環境的成本,增加環境保護者的權益。四是完善法律體系,強化依法保護和治理機制。我國已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實現綠色發展,必須依法治理。首先,要打破地方保護,統一執法標準,確保已有法律法規有效實施。要做到嚴格執法,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有效銜接行政執法與司法制度。其次,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違法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根據綠色發展需要,修訂和補充相關法律法規。如,增加關于資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等等。

完善綠色發展監管考核機制

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需要中央部門、中央與地方以及地區之間的相互配合,綜合施策,協同監管和治理。

第一,打破部門界限,加強科學規劃和戰略布局。一要加強部門間政策的協調性。把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科技、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把節能減排降耗措施貫穿于生產、消費和生活的全過程。二要加強綠色產業鏈的統籌規劃。三要加強創新鏈各環節的鏈接。從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到示范推廣各環節應有機銜接,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技術改造與培育新興綠色產業相結合。四要結合國情與國際經驗,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各國的資源稟賦、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同,我國綠色發展不能靠跟蹤模仿,人家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在整體戰略布局和資源配置上,應根據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發展和保護戰略。如,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應大力推進煤炭的清潔利用。而在具體政策工具和技術上,可以借鑒國外有益經驗。

第二,完善環保工作協調機制,落實責任,形成監管合力。比如,統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綠色發展中的分工定位;統籌協調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細化部門職責,形成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環保監管重心應適當上移,突破以行政區劃為邊界的環境監管體系,依據自然條件、經濟集聚和區域關聯度等,建立跨省份或重點流域的區域性監管機構,統一調度監管力量;強化過程監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對企業生產全過程在線監控,提高在線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控信息系統,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環保信息的透明度,等等。

第三,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考核指標體系。按照各地產業結構、發展階段和環境容量,進一步細化地區分類考核制度。一方面,根據綠色發展需要,豐富考核指標體系;另一方面,改進現行地區能耗考核。比如,對于高耗能產業集中的地區,重點以降低單位GDP能耗為重點,實行降低單位能耗和能耗總量雙控制;對于服務業比例高、人口密度較大的特大型城市,應把節能減排降耗的重點放到服務業和居民消費上,實行人均能耗和能耗總量控制相結合,等等。

作者: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呂薇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呂薇 綠色發展 傳統環保模式 監管考核機制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原创中文在线激情 | 亚洲v日本v欧美v综合v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