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抑郁癥,并非“想不開”那么簡單
28歲的藝人喬任梁近日因抑郁癥自殺去世的消息,震動網絡。一時間,各種表達惋惜、遺憾的言論不絕于耳。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何這么一位家境好、顏值高、前途光明的演員會用這種極端的方式離世,“有什么想不開呢?”是一致的疑問。
在精神病專科醫生看來,這些看法頗具代表性,“大眾對于抑郁癥的認知誤區太多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范圍內有3.5億人患有抑郁癥,1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受到抑郁癥的影響,到2020年,抑郁癥或將成為世界上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二大原因。保守估計,我國抑郁癥約4000萬人,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尋求醫生幫助。抑郁癥來襲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判斷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
明星任泉在微博上說,喬任梁生前曾問他“我要吃一把藥才能睡覺,是不是抑郁癥啊?”
什么是抑郁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何方紅介紹,普通人說的抑郁癥,其實是個抑郁綜合癥,帶有抑郁的各種表現,如興趣下降、情緒低落、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或亢進等等,需要符合一定的診斷標準。
如今網上很流行各種抑郁癥自測量表。不過,在精神科醫生看來,抑郁癥量表只能作為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的一個評估,對公眾來說,可以作為一種篩查參考,但診斷病情,需要專科醫生。
抑郁癥的診斷并不輕松。不像感冒可以抽個血化驗一下,目前并沒有可以診斷抑郁癥的特異性檢查項目。國內比較主流的診斷標準包括中國自己的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歐洲的ICD10和美國的DSM-V。
“通俗來說,抑郁癥的診斷除了癥狀標準,還有病程標準,如要持續兩周以上,以及嚴重程度標準,如患者自覺很痛苦,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另外,還有一個排除診斷標準,需要對病人抽血化驗,排除軀體疾病問題。”
何方紅介紹,有些病人對抽血化驗很抗拒,認為醫生一上來就“大檢查”。其實,某些軀體疾病會繼發抑郁,甲亢或甲減等內分泌疾病、腫瘤早期等都可能導致病人出現情緒障礙。“排除性診斷可以幫助區分抑郁的病因,是合并軀體疾病,還是單純性的抑郁,從而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追因
我為什么會得抑郁?
對抑郁癥的認知羈絆著我們的行為。雖然被朋友圈里有關抑郁癥的文章刷屏,35歲的廣州白領李申(化名)對抑郁癥的認知仍根深蒂固:就是“想不開,容易走極端。”
何方紅指出,把抑郁歸結到個人性格上去,這是個比較常見的認識誤區。不僅旁人,患者家屬也經常誤解:“這人怎么這么脆弱”“很沒有用”“想太多。”
“固然說,性格相對內向、平日想法偏消極的人抑郁的幾率會高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一個人得抑郁是因為性格不好。事實上,很多看起來外向樂觀的人也同樣會患抑郁。”在門診,何方紅經常需要跟家屬解釋,“抑郁不是因為擔心太多、想出來的,其實是病人腦子里有生物學基礎的細胞功能紊亂存在,不這樣想都不行。病人本人也控制不住。”
65歲的陳女士對此深有感觸,“發病時,腦子里就像一團糨糊一樣,轉不起來,連打麻將都覺得困難,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要開心點,生活這么好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教授表示,抑郁癥并非單純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有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海馬體會出現萎縮,但通過藥物治療,這種萎縮有可能被減緩或逆轉。心理刺激也是抑郁癥發病的一大誘因。
事實上,抑郁癥的病因至今在醫學界仍是未解之謎。有研究發現,抑郁跟身體的炎癥狀態相關。“抑郁的患者,免疫系統里面的淋巴細胞數量、NK細胞(殺死癌細胞等入侵者的防御性細胞)數量會降低。很多抑郁癥患者容易感冒,把抑郁癥控制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會好一些。已有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患癌風險也會比較高。”
可以肯定是的,抑郁癥的病因非常復雜,涉及多生物、心理以及外部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比較一致的共識是,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細胞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從而產生了抑郁的臨床表現。此外,人體內分泌軸的紊亂,也會出現抑郁的癥狀。”何方紅介紹。
抑郁癥對女性有偏好,相對于男性來說,發病率是2:1。這跟女性一生要經歷經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大起大落的波動有關。抑郁癥不分年齡,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長期慢性疾病纏身的老人抑郁患者有增多的趨勢。有數據顯示,抑郁是帕金森的一個非運動型癥狀,1/3的帕金森病人伴有抑郁;老年癡呆的病人,20%-30%早期也會有抑郁焦慮的表現;而中風的病人中,起碼1/2-2/3會發生抑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抑郁癥患者只關注自己的軀體癥狀,忽視了背后存在的心理精神問題,導致延誤治療的案例非常之多。
◆治療
該如何應對抑郁癥?
與認為抑郁癥只是“想不開”一樣,很多人也認為抑郁的人“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復。其實,抑郁癥的治療遠沒有這么簡單。對于只是抑郁情緒的人群來說,自我開解、參與社交活動、心理治療等或許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郁癥治療,通常需要藥物的幫助。
一個抑郁病人如果同時有甲亢,抑郁治療時沒有同時治療軀體疾病,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一個雙相抑郁的病人,發作時除了通常的抑郁表現,有時會表現出好得過分、亢奮、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如果未加分辨,越用抗抑郁藥,這類人的抑郁反而會更嚴重。
雖然抗抑郁藥屬于精神類處方藥,但實際上藥店也能買到。何方紅提醒,“不能覺得自己抑郁了,就翻查資料自行診斷買藥服用,一定要找專科醫生鑒別診斷。”
抑郁癥被比作“心靈感冒”,很多人也因此認為,抑郁跟感冒一樣,癥狀消失了就該停藥。何方紅指出,抑郁癥一般用藥2-3個月就能發揮作用,病情緩解,患者感覺我都好了為什么還要吃藥,結果停藥三個月、半年,又發作了。“其實應該知道的是,抑郁癥是慢性病,有腦功能神經遞質的紊亂,第一次發作時,3個月病情緩解后,還要繼續用藥9個月到一年鞏固,再逐步減藥,整個療程要持續一年半,才能真正完全停藥。一般來說,抑郁癥有50%的幾率會第二次發作,所以為了預防復發,用藥療程一定要夠。如果第二次發作的話,服藥就要持續3年以上。如果發作3次,幾乎就要終身服藥。”
有30%的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藥物效果并不好,被歸于難治性抑郁。對于這類患者,還可以采用物理治療,比如經顱磁刺激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更嚴重的患者還有改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等。
何方紅指出,很多抑郁癥患者,在面對外部環境刺激和變化時,存在應對方式的問題。因此,預防抑郁癥復發,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很重要,家人、朋友的關心陪伴都很有用。美國很強調運動療法跟光照療法,對于不能用藥的孕婦患者,就采用光照療法。“保持充足睡眠,規律作息,生物鐘正常運轉,也不容易犯抑郁癥。”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的患者病情復發后,不愿去醫院重新開藥,卻自行按照舊的處方上網買藥服用,容易帶來嚴重后果。例如黛力新,是目前精神科已經不主張用的老藥,它是一種很小劑量的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類藥合成的復方制劑,治療輕度焦慮起效比較快,不良反應也比較小,但并不能徹底緩解疾病。有精神專科醫生指出,該藥在原研產地已經停用,但國內還在大量使用。“這種藥物不能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長期用藥會導致體重增加、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等不良反應,而且這種椎體外系不良反應不可逆。專科醫生一般都不用這個藥。”
◆誤區
抑郁只是“心病”?
60多歲的王云(化名)要照顧中風后行動不便的老伴,經常感覺壓力很大,自己身體也開始出現狀況,“胃不舒服,總感覺上腹脹悶,睡眠也不好,人很容易煩躁”。在消化科做了腸鏡、胃鏡,只是淺表性胃炎,沒有發現其他明顯的病變。吃了一個多月的胃藥,癥狀也不見好轉。消化科醫生轉介王云去精神科,王云很不理解,“我這胃病為什么要去看精神病醫生?!”
事實上,王云正是情緒障礙導致的軀體疾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王云的生活質量大為好轉,但由于獨自照顧老伴的壓力仍在,外部刺激不能消除,王云無法停藥,也難以徹底擺脫抑郁的困擾。“每次老伴病情一有狀況,她的飽脹感就會重現。”
忽視情緒問題,只關注軀體疾病,是很多患者的誤區。廣州市腦科醫院科研團隊在一家大型綜合醫院門診篩查曾發現,約有12%的門診患者有抑郁焦慮障礙。這些病人轉輾于心內科、消化科等多個科室,找不到病因。
何方紅告訴記者,對抑郁癥的認識誤區,也導致患者對抗抑郁藥物存在“恐懼感”:這種藥是不是越吃越傻?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抑郁癥本身就有腦功能的紊亂,時間久了以后,幾乎都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不好等問題。但病人通常只關注軀體癥狀帶來的痛苦,沒有注意到認知功能的問題,等軀體癥狀好轉后,改善緩慢的認知功能問題凸顯了,就以為是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何方紅指出,其實抑郁發病時已經帶來認知功能的損害,藥物并不會“越吃越傻”,相反,這些年有研究顯示,抗抑郁藥物有一定神經保護作用。
當然,抗抑郁藥物存在不良反應是事實。比如,剛開始服藥階段會有口干、苦、昏昏沉沉、便秘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藥2周或一個月后會慢慢適應。而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主要體現在體重增加、出汗較多、性功能障礙等方面,隨著停藥或減量,這些不良反應都是可逆的,會好轉。
此外,何方紅指出,有的抗抑郁藥可能會導致心電圖QT間期改變,因此需要在診斷時就做一些檢查。一般在做排除診斷檢查時,除了排除一些內科疾病,醫生還會了解患者的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情況。很多患者看了藥品說明書“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就非常緊張,認為抗抑郁藥物會導致肝腎損傷,其實這也是個誤區,大部分藥物經過肝腎分解代謝,會加重肝腎負擔,但如果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則可以放心使用。(記者 嚴慧芳)
編輯:薛鑫
關鍵詞:抑郁癥 喬任梁近日因抑郁癥自殺 精神病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