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重慶市政協港澳委員為云陽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建言獻策
近日,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30多名港澳委員赴云陽開展年中視察并舉行座談會,為助推云陽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建言獻策。
視察中,委員們感受到了云陽縣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扶貧所帶來的變化。在云陽縣太地村和歧山村兩個鄉村旅游扶貧點,曾經偏遠落后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隨處可見一排排白墻灰瓦紅窗建筑的鄉村旅游專業村,眾多貧困戶也變身為鄉村旅游接待戶。
重慶將鄉村旅游確定為精準扶貧骨干支柱產業已近5年,其間云陽縣也探索出了一條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的道路。如何讓這條路走得更深更遠?委員們給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
美景不能藏在深山無人知。卓啟燦委員建議將鄉村旅游景點與活動相結合,擴大宣傳范圍和力度,“比如象征戀人牽手一生、愛情堅定不渝的‘牽手棧道’可以與婚慶等活動相結合,利用美麗的景色和美好的寓意,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
“旅游業的發展有季節限制,想要實現一年四季接待游客數量的平衡,應既有‘月亮’也有‘星星’。”黃祖仕委員說:“可以將比較成熟的龍缸、清水湖景點作為龍頭來打造,形成當地旅游業的‘月亮’。而龍頭景點附近的鄉村小景點、鄉村民宿等,則可以作為圍繞‘月亮’的‘星星’來打造,以實現‘全域全季、景區景點’的平衡發展。”
十多年前曾來過云陽的曾藝委員驚嘆于云陽的發展和變化,對當地鄉村旅游扶貧的深度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龍缸景區自然資源豐富,但是配套消費產品卻不多。能否向臺灣地區的清境農場、日本北海道景區學習,在打造好自然景區的同時,將周邊產品進行升級,將云陽特色農產品進行精細化加工,以增加農戶收入。此外還可以加入體育元素,推廣農業觀光旅游,比如圍繞清水湖打造跑道、步道路等。”
要將云陽龍缸等景區打造為類似于臺灣地區清境農場的旅游名片,除了改善道路交通、網絡信號等硬件設施,服務意識和水平的提升同樣重要。曾藝委員建議引進專業人才,對提供旅游服務的農戶進行培養,讓農戶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變成有服務意識的旅游業從業者,“從硬件、軟件兩方面著手留住游客,才能讓鄉村旅游扶貧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視察中,委員們還向當地提供資金幫扶。澳門委員林增官向云陽縣鳳鳴鎮敬老院捐贈20萬元,重慶融匯地產集團向云陽縣捐資50萬元,以期助推當地教育事業發展。
編輯:薛鑫
關鍵詞:重慶市政協港澳委員 云陽鄉村旅游扶貧工作 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