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高校教師考評制度變臉: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將成歷史
教育部近日出臺《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堅持師德為先,教學為要,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
改革直指多年頑疾。“指揮棒”大變,能否有效調動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又可否得以改善?記者采訪相關專家,解析《意見》給出的答案。
師德為先,教學為要
將教師考核評價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此次《意見》最值得關注的是,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提出“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
《意見》明確,將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師德檔案,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
與此同時,明確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把教授為本??粕险n作為基本制度,并要求,提高教師教學業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職務)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教授就此指出,針對部分高校中出現的教學與科研、社會服務三者關系的本末倒置現象,以及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意見》突出了教育教學業績的重要性,通過規范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加強教學質量評價、健全教學激勵約束機制、強化課堂教學紀律考核等途徑,讓高校教師回歸本位并做好本職工作。
延長評價周期,關注“代表性成果”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新的考評制度劍指重數量輕質量、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傾向。《意見》指出,教師科研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3年;科研團隊考核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5年。根據績效情況,可以減少、減免考核或適當延長考核評價周期。
為此,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正堂認為,延長考核評價工作周期的做法,符合科研工作的本質規律,也有助于高校教師沉下心來做更有價值的創新工作。
《意見》同時提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玉平為此評價說:“學術上低層次的重復,遠不如有一次或數次打破相關紀錄來得更動人心魄,論著數量不是最關鍵的,學術的深度、高度和廣度才是更重要的因素?!?/p>
分類指導分層次考核相結合
在全國2800多所高校中,不僅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之分,還有本科和???、公辦和民辦、綜合和專業等各種類型。
“‘一刀切’的教師評價體系未必適合每一個學校?!痹谥袊嗣翊髮W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看來,此前,教育部并未出臺過統一的高校教師評價標準,而各個高校之間在考核標準上存在相互模仿的現象,導致這類考核標準日趨相似。
《意見》提出,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評價相結合,根據高校的不同類型或高校中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正堂表示認同,他認為,對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應當主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對科研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
李立國表示,如果各個高校真能在教師考核標準方面淡化量化指標,探索建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崗位的教師分類評價的評價體系,將會對調動教師積極性,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產生積極影響,這也是促進教師、高校和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基礎。
編輯:秦云
關鍵詞:唯學歷 唯職稱 高校教師考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