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人民日報:讓群眾路線對接“互聯網+”
前幾天,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剛過了10周歲生日。創辦10年來,網民留言累計達93萬多條,其中57萬多條得到各級領導干部回復和有關單位解決落實,先后有56位省委書記、省長與網友互動,2000多位市縣一把手公開回復網民留言。一個網上干群互動平臺,能取得如此成效,引人深思。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如今,中國網民已達7.1億,手機網民突破6.56億。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級領導干部如何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地方領導留言板》的實踐,提供了新的注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地方領導留言板》不僅自身成長為各級領導干部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生動樣本,也帶動了很多媒體和地方政府網站因地制宜地搭平臺、建機制,形成了類型各異的網民留言欄目。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領導干部要在互聯網上走好群眾路線,首先必須讓自己成為網民中的一員,做到上網經常化、用網習慣化。網民在網上給領導干部的留言,全世界都能看得到。如果領導干部長期對網民的留言視而不見,留言網民也會對干群互動失去信心。一個領導干部名下的網民留言堆積成山,不僅會影響對領導干部本人的“觀感”,也勢必破壞這個地方的形象。
互聯網這種“張榜公示”型的公開,讓各種網民留言欄目具有不言自明的力量。“用腳走基層,上網察民意”,在不少省區市蔚然成風。四川、貴州等省連續幾任省委領導都重視解決網民在留言欄目上反映的問題。可以說,各級地方黨政主要領導的關注和支持,是一種無言的示范,提升了網友留言辦理效率,實現良性循環。
領導干部既要“上網察民意”,更要“下網解民憂”。面對留言板上大量的網民留言,領導干部需要上網回應,但個人精力畢竟有限,因而也應安排專門力量分析、辦理、反饋網民留言,確保“說了有人聽,聽了有人辦”,這就需要不斷完善細化工作機制。還是以《地方領導留言板》為例,目前,全國已經有19個省份以“紅頭文件”形式,建立起回復辦理留言的固定工作機制。制度完善保障著政策延續,使網民留言辦理工作擺脫了“做得好不好,全看領導重視不重視”的窠臼。
各種網民留言欄目,其實是“透明的監督”“開放的智庫”。從群眾留言中找線索、苗頭,挖掘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潛在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主動解決共性問題,有助于化解輿情危機,改善輿論生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種網絡留言欄目匯聚著民智,網聚著社會各界人士建言獻策,各級領導干部如果能善于通過這一渠道尋找“外腦”,舉一反三,有效吸納網友智慧,并使之最終在公共決策和政策執行過程中體現出來,必將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網絡干群互動平臺上的每一條留言,無不是對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的追問。一塊留言板,讓網民將其訴求和建議“一鍵”送到相應的領導案頭,也讓網民群眾感受到“黨委政府時刻在身邊”。網上問題,網下解決,不僅讓留言網民備感溫暖,更是對不忘初心的最好回答。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群眾路線 對接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