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建窯燒制茶盞與福州生產(chǎn)名茶及流行斗茶習俗有關

2016年09月30日 14:41 | 作者:劉麗文 李榮生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我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遠古時,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我國飲茶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漢宣帝的王褒《僮約》賦,有“烹荼盡具,酺已蓋藏”和“武陽買荼”, 這是最早關于飲茶并以茶葉作為商品的記載。從實物資料看,陜西漢陽陵出土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茶葉,該茶葉是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于1998至2005年在漢陽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2100多年,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實物。兩晉時“坐客竟下飲”已成為時尚,文人士大夫視飲茶為高雅的享受。唐代飲茶習俗風靡全國,陸羽《茶經(jīng)》記:“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見,以為比屋之飲。”宋代飲茶之盛,主要表現(xiàn)在城市中茶肆、茶館、茶坊林立,茶具品種繁多。元明清飲茶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元曲《玉壺春》中有:“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茶與柴米油鹽相提并論,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圖1 宋代建窯 素胎帶蓋茶葉罐圖1 宋代建窯 素胎帶蓋茶葉罐

圖2-1 宋代建窯黑釉茶盞_b

圖2 宋代建窯黑釉茶盞及其底圖2 宋代建窯黑釉茶盞及其底

鎮(zhèn)江揚中永鑫堂藏宋代建窯素胎帶蓋茶葉罐(圖1),高9.4厘米,口徑8.5厘米,底徑7.5厘米;蓋面平坦,罐子口,深腹,平底。此罐出土時罐內(nèi)留有殘存的茶葉,茶葉需要貯存,此器用于貯存茶葉。全器素胎,器內(nèi)施黑釉。

建窯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zhèn),創(chuàng)燒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達到了鼎盛時期,元末明初停燒,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所產(chǎn)黑釉盞品種有兔毫、油滴、鷓鴣斑等。小碗最多,胎質(zhì)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也有燒成“鷓鴣斑”的,別致美觀。鎮(zhèn)江零星出土的宋代建窯黑釉茶盞(圖2),高4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3厘米;敞口,斜弧腹,圈足較窄,挖足淺。全器施黑釉,施釉不到底。這種類型的建窯黑釉盞在鎮(zhèn)江宋代文化地層中都有出土。此類茶盞益于斗茶,因其黑釉襯茶,胎厚保溫,適合注水,形易觀湯。斗茶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建窯燒制的茶盞、茶葉罐與福建福州地區(qū)生產(chǎn)名茶及流行的“斗茶”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陸羽《茶經(jīng)·八茶之出》說:“嶺南生福建、建州……得之其味極佳。”周絳《北苑總錄》:“天下之茶建之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這說明了唐宋時期福建建州生產(chǎn)的茶名揚天下。北宋時,著名書法家蔡襄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監(jiān)制貢茶,他在《茶錄·點茶》中詳細地描述了當時建州流行的“斗茶”習俗的全過程,在《茶錄·茶盞》中提到茶盞宜用建安所燒造的紋如兔毫的黑釉茶盞,因為茶色白用黑釉茶盞來襯托白色茶沫和觀察茶色是最佳的。

編輯:陳佳

關鍵詞:建窯燒制茶盞 與福州生產(chǎn)名茶 流行斗茶習俗有關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日韩 | 日本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妖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