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藝術家呂佩爾茲:藝術家的本質是思想家+手工藝人
近日,呂佩爾茲于中華藝術宮與幾位中國藝術家侃侃而談,談他為什么堅守在相對傳統的畫布上作畫。盡管呂佩爾茲的作品被認為充滿了隱喻,意在再利用留存于民間傳說、神話和文化史詩中的德國傳統和文化精神,但對于這些作品究竟畫了些什么,他本人始終三緘其口、諱莫如深,似乎非要給觀眾留有視覺幻想的空間。這似乎正是繪畫的魅力。以下為呂佩爾茲的談話節錄。
影像高度發達,繪畫仍有吸引力,它向人們展示著這個世界
繪畫是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藝術種類。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就有繪畫了。
我認為畫家能夠幫助上帝來設計世界,并向人們展示這個世界。無論一朵花,一位女人,還是一幕風景,如果人們沒有見過一幅繪畫表現它們的美,可能無法體悟真正的花、女人或是風景美在何處。即便是抽象繪畫,它的美也是人類思想對物質抽象的反映,也是通過繪畫來向世人傳遞的。
甚至可以說,繪畫是自由世界的標志或保證。這個世界有多少自由度,什么樣的繪畫就會被允許、創作和展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很幸運,因為有那么多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得以展示。
藝術家:思想家+手工藝人,總是在無限趨近理想中的目標
美術就是一項手工技巧,無論你用畫筆還是刻刀,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來掌握這樣的技術之后,才能進行美術創作。這是最簡單的基礎條件。當然,美術也有思想性的一面,但首先需要人們用工具、通過手工技藝創造出一個形象,才能進而為它注入思想與智慧。這是美術獨一無二之處。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具日趨多樣化,手工技藝與思想性相結合的繪畫在慢慢弱化。有創意容易,但光有創意顯然不夠,還需要掌握真正高超的藝術技巧來實現創意。藝術技巧的掌握,需要勤奮刻苦的訓練,恰恰是這一點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在靈感變為現實之前就戛然而止。
繪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停止對畫畫的訓練,每天都在畫,時刻琢磨著把自己的創意變成現實。花會凋亡,但通過繪畫技藝的訓練,可以讓它永遠盛放。
繪畫就好像存在著某種“詛咒”。一旦開始掌握這種技藝,一旦開始想要通過繪畫實現自己的創意,畫到最后卻總是發現達不到期望的目標。但你不會就此停下,而是希望通過努力在下一幅畫中更加趨近這個目標。
畫畫時我從來沒有感覺過滿足,總是覺得哪里差了一點,還需要再努一把力。有時候這種心情會讓我抓狂。這種時候,可能就要靠天賦了。
這也可以說是繪畫的終極使命吧。這個目標可能不存在于現實當中,更多的是一種感覺。比如古希臘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他在他所處的時代是頂尖的藝術家,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傳頌著他的事跡,盡管他的作品一件都沒有流傳下來。這可能就是我們說的目標,它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相比之下,我現在從事的還是低級別的美術創作,但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朝著理想中非現實的目標靠近。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達到波利克里托斯的境界,不需要作品也足以為人們傳頌,但這可能還需要幾個世紀吧。
我的參照系是米開朗基羅
當人們提筆在畫布上創作時,往往就被人為烙上“傳統”的標簽。但藝術本身就是傳統的。繪畫從來沒有改變過,畫筆、顏料和畫布幾百年來都是如此,是藝術家本身發生了變化。幾百年來不同的藝術家利用傳統的工具來定義自己的繪畫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現在一談前衛藝術,人們就把它與傳統藝術對立起來,認為不前衛就必然是傳統的,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繪畫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存在著不同的變革,只有真正從事繪畫藝術的人,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變革在哪里。對于藝術家而言,把自己和米開朗基羅對比,比把自己和杜尚對比要有意思得多。米開朗基羅最大的挑戰其實正是他自己。
前衛藝術對傳統藝術在哲學、思想領域的解讀和解放,這當然是必要和有意義的,但是如果將它作為一種學科或意識豎立起來,卻又是荒謬的。不幸的是,這已經成為了現實。一位藝術家受到人們的追捧,可能僅僅因為他在一個房間里把燈打開再關上。如今很多美術館和畫廊、收藏家很愿意展示或收藏這樣富于娛樂性的作品,因為它們符合當代的娛樂精神。對此我并不反對。但這類作品沒有把藝術精神層面的東西表現出來,雖然它們可能是有意思的。可惜,很多人依然堅持認為這就是藝術,有個創意就是藝術,做別人沒做過的就是藝術,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公眾中引起轟動,我們是畫家不是設計師。
編輯:陳佳
關鍵詞:藝術家呂佩爾茲 藝術家的本質 思想家+手工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