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老字號”要靠自己救自己
據報道,目前全國由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其中73家為上市公司。這些老字號中,諸如同仁堂、東阿阿膠、稻香村這樣不斷發展壯大的,占比只有20%至30%,多數老字號經營情況欠佳,不少老字號甚至處于“僵尸”狀態,空有品牌,已無產品上市。
在很多“老字號”企業經營者眼里,“老字號”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長期的歷史沉淀已經為企業積累了無形的品牌資產,是企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財富,但他們恰恰忘記了品牌是存在于消費者心目之中的,是消費者對“老字號”品牌的價值認同,“老字號”品牌價值量的大小并非企業所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和市場所決定的。不少“老字號”由于長期忽視品牌經營和建設,躺在所謂的“金字招牌”上不思進取,吃老本,結果往往招致“老字號”品牌文化積淀損失殆盡。尤其是一些“老字號”企業,產品和服務長期缺乏創新,消費者來到這里既感受不到“老字號”獨特的文化氛圍,更享受不到周到的服務,必然是慕名而來,敗興而歸。倘若“老字號”只是成為商家招徠顧客的“一招鮮”,勢必就會難以形成固定的消費群體。也會使“老字號”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號召力和忠誠度大打折扣。
多年沉淀下來的“金字招牌”,緣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如此不堪一擊呢?業界人士認為,老字號固有的學徒式的傳承方式,限制其規模化的市場化運作,這也是一些老字號從昌盛走向消亡的重要原因。老字號實際上是歷史悠久具有一種專業化服務特色的品牌,也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特定的產物。一個品牌只有靠不斷延伸才能不斷壯大,而老字號卻很少學會用現代經營方式來拓展市場,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先輩們“打江山”時的模樣。由于老字號小規模生產難以滿足消費檔次需求的提高,大大限制了老字號的規模擴張。老字號也有知識產權,但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利”,只是一種專有技術,由于只在家族內部繼承和享用,必然大大限制其規模擴張,也會造成侵權之害屢屢發生,從而危及老字號的生存和發展。
“老字號”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沉淀出的是最精華的東西,其字號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倘若老字號能找準市場定位,順應市場的變化和新的消費需求,仍有相當大的生存空間。現代商貿企業一個重要的經營業態就是連鎖,連鎖經營能夠實現規模化效應。而解決規模化經營所需要的資金是首要問題,聯手其他企業或募集公共資金就是最好的籌資方式。如北京同仁堂通過改制上市后,募集相當多的社會資金,企業完全采用現代化經營方式,使這家老字號重新走向輝煌。不言而喻,老字號若想“重振旗鼓”,關鍵在于能否將老字號中的精華部分通過產品升級換代,慢慢形成中高檔的消費品,從而走出一條現代化、規模化的經營新路。
“老字號”要應對生存危機,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特許加盟和連鎖經營等現代經營業態,加強標準化建設,學會借助“外腦”。對于缺乏技術含量的“老字號”來說,品牌和服務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老字號”要想形成固定的消費群體,就必須做足“文化戲”,除了不斷挖掘和弘揚“老字號”的文化內涵外,還需要輸入新的文化元素。在管理模式方面,“老字號”也需要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理念,通過專業、系統和標準化的服務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
“老字號”在奮發圖強的過程中更應珍視固有的企業文化、品牌潛質,充分發揮“老字號”文化本體的輻射力,吸取現代管理經驗,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使“老字號”魅力彌新,名不虛傳。另一方面,“老字號”要想圖存求強,就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在創新發展上做好文章,大力培養人才,力爭走出國門,不等不靠,學會靠挖掘自身潛力做大做強,才是“老字號”絕處逢生最佳良策。(吳學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老字號 品牌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