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石油精神”在非洲沙漠閃光
——記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杰
在大多數人眼中,環境惡劣的蘇丹離我們很遠,但這一切離中國的石油人很近。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石油集團尼羅河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杰,代表了在海外拼搏奉獻的石油人。
1998年10月,時任西南石油學院油建系副教授的王杰響應中石油“走出去”戰略,遠赴蘇丹開發一線,一干就是18年。18年來,他親歷了蘇丹項目從創業探索到規模發展的過程,參與了蘇丹三個主力項目的開發建設,參加了兩個千萬噸級油田的建設和運營,也經歷了戰火紛飛的考驗。
“戰火中,他留下來堅守”
2013年12月15日,南蘇丹武裝沖突爆發,戰勢已危及油田生產安全。
“我親歷了2013年12月15日的大撤離,700多名中石油員工在一天之內就全撤離了,雖然困難很大,但一切井然有序進行,當時現場的總指揮就是王杰。當我要登上飛機時問他,你不走嗎?王杰說‘我不走,我要走的話油田可能就要停產,就會有重大損失。’這句話當時震驚了現場所有人。戰火中,把我們送上飛機了,他留下來堅守。”10月14日,尼羅河公司南蘇丹3/7區采油廠副廠長劉啟吉動情地對記者說。
“從王杰身上,我感受到一種大無畏的忘我精神。”尼羅河公司南蘇丹3/7區安全環保部經理王磊告訴記者。
王杰告訴記者,戰爭來得太突然。由于南蘇丹3/7區油田“高傾點”的特性,溫度低于38度原油就會凝固,現場關鍵裝置必須有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就立即撤走所有的人,整個油田裝置和1000多公里的輸油管線就會因為原油凝固報廢。
“如果整個油田癱瘓了,損失將達十幾億美元。南蘇丹整個經濟命脈就完了,南蘇丹新政府會對中國失去信心。所以保護油田的安全是國家利益,也決定著中國和南蘇丹政府的關系。”王杰說。
王杰主動請纓,率領23名黨員干部奮戰一線,一直堅守到南蘇丹政府軍控制住局勢,人員陸續上來后,他們才撤下去。
“我們蘇丹人都叫他鐵人”
“這是一種信念,一種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的信念。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在歷次重大緊急情況下,我們的黨員同志都沖在前面。”王杰說。
由于王杰及其所在團隊的堅守,世界級千萬噸油田在戰火中得以保全,中國石油在強令停產、快速復產中展現的中國精神、中國技術、中國速度得到了國際社會和南蘇丹政府的高度贊譽。
在蘇丹和南蘇丹,社會安保形勢長期處在高風險級別。18年來,王杰和他的同事們所經歷的當地部落沖突、武裝盜搶、破壞油田、綁架勒索,甚至戰爭和殺害人質等事件很多。對王杰來說,扎根蘇丹項目的18年,應對戰亂和局部武裝沖突已成為常態。18年來,他成功組織應對多起安全、涉恐事件。
“我們蘇丹人都管他叫鐵人。從1/2/4區項目投產開始,王杰全身心投入。記得當時我們油田設施的生產能力只有18萬桶/天,但是王杰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控制系統和工藝系統,使油田設施通過改造,產能從一天18萬桶擴大到21萬桶。”3/7區生產部經理阿布杜拉赫姆告訴記者。
“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南北分離的時候,當時問題非常多,千頭萬緒,王杰一一化解,正是因為他的存在,現場工作委員會才能夠高效解決很多問題。”時任3/7區項目油田經理的阿布杜拉說,“中石油給了蘇丹非常大的支持,派來的技術管理人員能力非常強。王杰的能力不僅表現在設計方面,而且在生產管理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好。這樣使得3/7區的產量不斷攀升。”
海外勘探開發公司黨委書記、高級副總經理王仲才介紹,中國石油自1993年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以來,堅持“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理念,在海外35個國家的油氣合作中,注重推動資源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并創造了超過20萬個就業崗位。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杰 石油精神 非洲沙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