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四川“懸崖村”登山藤梯變鋼梯:適齡兒童將全入學
勒爾社的村民就住在這里。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家在山上,學校在山下。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勒爾社位于半山腰上,被稱作“懸崖村”。從三年前開始,這里的孩子每半個月就要走一次特殊的上學路和回家路:爬順著懸崖修建的17段藤梯,再走一段沒有護欄的崖壁。
澎湃新聞探訪發現,盡管危險,走藤梯的確是上下山最便捷的一條路。如今,通往“懸崖村”的藤梯已經換成了鋼梯。
“懸崖村”的村民大多只有小學文化,外出打工的村民對沒文化的影響深有體會。有村民說,自己后悔來不及了,不能讓孩子們再吃苦。也正因如此,即使走藤梯危險,他們也不能讓孩子失學。
昭覺縣支爾莫鄉鄉長阿子阿牛說,“懸崖村”的適齡兒童已實現100%入學。
涼山州教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州共有19個類似“懸崖村”的村社,涉及學生1292名。到明年春季學期,教育局將確保這1292名學生安全入學。
孩子們上下山攀爬的藤梯如今已被鋼梯取代。
修路:從藤梯到鋼梯
10月27日,“懸崖村”的村民們開始給鋼結構的登山梯刷漆。
勒爾社位于獅子山半山腰的一處斜坡上,海拔在1300-1500米之間,與山腳的牛覺社垂直距離約800米。
昭覺縣城距離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州府所在地西昌約100公里,支爾莫鄉位于昭覺縣最東端,從縣城出發,沿著307省道行駛60余公里可到牛覺社。
勒爾社的村民通往外界,一般有三條路可選:第一條是依靠順著懸崖修建的17段藤梯而下,再走一段山路到達牛覺社;第二條是沿著古里拉達大峽谷走,穿越古里拉達河;第三條是繞行18公里,借道康復村。
三條路各有利弊,村民們最終決定,把相對快捷但更加危險的第一條路作為日常出行的首選。
村民莫色子古告訴澎湃新聞,最初的藤梯是用藤條和木棒做成的。受風吹日曬,藤梯腐朽得快。2009年,蘇巴姑電站施工項目部一名電焊工走藤梯時,摔下懸崖死亡。出事后,村里加固了藤梯,幾段最陡峭的藤梯變成了鋼筋梯子。
“懸崖村”受到關注后,當地財政出資100萬元,用鋼結構梯取代藤梯。村民們將鋼管從山下背到山上,修好一段鋼梯后再向上推進。2016年10月下旬,這一工程主體部分完工,僅剩下完善鋼梯扶手和刷漆兩項工作。刷漆,一是防銹,二是防止露水附著在鋼梯上打滑。
村民們上下山攀爬的鋼梯。26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與支爾莫鄉鄉長阿子阿牛一起從牛覺社出發,用時2小時25分鐘到達勒爾社。
到達第一段鋼梯處,要先走約50分鐘的山路。山路呈“之”字形或螺旋形,下腳的空間很有限,有時要抓著巖石或雜草才能爬上去。扭頭向外看,就是懸崖。
算上轉角部分,爬到勒爾社要經過17段鋼梯。這些鋼梯與地面的角度小的有約二三十度,角度大的貼著崖壁,幾近垂直。如果沒有樹枝遮擋,可看到山間深處。為了方便村民上下,新修建的鋼梯與原有的藤梯并不完全重合,有些地方改了道。與原有的藤梯相比,鋼梯更加堅固與安全。
阿子阿牛介紹,外地人爬藤梯上山要花費3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勒爾社的村民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鋼梯修好后,村民上山可節省半個小時,下山更快。
午后,村民在自家院壩上聊天。
改變:不斷脫貧的“懸崖村”
爬上最后一段鋼梯,再走一段山路,就是勒爾社。這里種著玉米、青花椒、核桃等作物,牛羊等牲畜在山坡上吃草。
按照戶籍統計,這里住著60戶248個村民。60歲以上的老年有18個,中青壯年有123人,未成年人107人。近幾年,十余戶村民陸續搬走,但戶籍還留在勒爾社。
莫色子古的父親莫色日沖說,他家已經在勒爾社居住了7代。在農耕時代,這里算得上是宜居之地: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有大片緩和的坡地,土壤肥沃,農作物收成好,可自給自足。以往,外面的姑娘也愿意嫁到村里。
即使是大山深處的勒爾社,也抵擋不住時代進步帶來的沖擊。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太陽能電池板和衛星電視。通過電視,村民們看到了大山以外的世界。
阿土列爾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介紹,今年1月,村民大會表決通過并成立了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目前養了近400只山羊和80多只綿羊。此外,村里還將以補貼的形式,引導村民改變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勒爾社的自然條件,種植核桃、青花椒和臍橙。這樣,村民的投入產出比將變高,也更便于攜帶下山。
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吾木牛告訴澎湃新聞,2014年,勒爾社尚有15戶建卡貧困戶,現在這一數字下降到2戶。
帕查有格說,勒爾社的實際情況沒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差,以吃肉為例,村里基本上每家都養有雞、羊、豬,村民們在彝族年、婚喪事、親戚到來時都會殺豬宰羊,好客的彝族人甚至會在有遠客到來時殺牛迎接。21歲的村民莫色雄體告訴澎湃新聞,不說頓頓有肉,起碼每天還是能吃得上肉的。
幾近與地面垂直的鋼梯。
選擇:村里的年輕人
和大部分村莊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
莫色雄體代表了勒爾社中渴望走出大山、過上更好生活的年輕群體。莫色雄體覺得上不上學都無所謂,小學畢業后就輟學了。現在,莫色雄體后悔了。
輟學后,莫色雄體外出打工。在廣東的建筑工地上,莫色雄體一天可以掙170元錢,如果再加三個小時的班,老板會另支付50元。算下來,莫色雄體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
掙錢很辛苦,這是莫色雄體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家中生病的父親和正在上學的妹妹,莫色雄體只想掙更多的錢。今年3月,莫色雄體回家帶父親去宜賓和成都看病,都沒檢查出病因。這幾個月,莫色雄體就在雷波縣和昭覺縣打打零工。村里修建鋼梯,他背鋼管上山掙了四五千元。他說:“方便村民的事,我肯定要出力,以后回家也方便些。”
莫色雄體打算過完彝族年后就再出去打工,他想早點攢夠錢,到昭覺縣城買套房子,以后再把父母接過來,這樣無論是看病還是出行,都方便很多。
也有村民出去轉了一圈后就不愿再外奔波。今年25歲的吉巴石呷前幾年一直在山東打工,每個月能掙一兩千塊錢。今年,吉巴石呷回到家鄉娶了媳婦。辦過喜事后,吉巴石呷打算以后就留在村里。他說,自己沒讀過兩年書,普通話也說不好,在外與人溝通很費勁,而且開銷也大,還不如在家養些豬羊。
共識:讓孩子讀書
支爾莫鄉鄉長阿子阿牛介紹,勒爾社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中年及老年人基本為文盲或半文盲,青壯年大多只上過小學,很少有人讀完初中。
不過,讓孩子去讀書,多學點知識,已是勒爾社村民的共識。不管家里有幾個孩子,父輩們都要把他們送到學校。阿子阿牛說,勒爾社的適齡兒童已實現100%入學。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學生上學要比城市里的學生晚兩到三年。
2014年9月前,勒爾社的孩子們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去特土社村小上學,盡管也要爬藤梯,但比下山的路要安全很多。后來,鄉里整合教育資源,在牛覺社修建了勒爾小學,原特土社村小撤銷,這也是阿土列爾村現在唯一的學校。
如此一來,孩子上學成了難題。有些條件好的村民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干脆在山下修了房子,或投親靠友。否則,只能讓孩子加入到走藤梯下山的隊伍。
從建校到上學期,勒爾小學實行上10天課放4天假的作息時間。這就意味著,住在勒爾社的學生每個月要往返兩次,每月花在上下學路上的時間約8個小時。
村民陳古吉有四個女兒兩個兒子。三年前,家里的五個孩子都被父母帶去學校報名,走藤梯下山時,七人的腰間都系著繩子,彼此相連,陳古吉和妻子一前一后保護孩子。
今年9月,最小的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齡。除了政府的補貼和愛心人士的幫扶外,陳古吉每個月要給孩子交240元的生活費,一年下來就是2400元。而陳古吉一家的年收入也就五千多元。
即使這樣,陳古吉也愿意把年收入的一半拿來做子女的教育支出。他說,自己只上到初一,就因為貪玩輟學,他不想讓6個子女跟他一樣在大山里靠著3畝地生活。
莫色拉作這學期讀四年級,9歲那年,她跟隨父母去學校報名。走藤梯時,父母一前一后保護女兒。盡管很害怕,莫色拉作還是在父母的反復鼓勵下走完了全程。她已記不起那次下山花了多久,“反正時間很長很長”。
莫色拉作說,四年來,她走藤梯上下山已有六七十個來回,也正是因為危險,所以走藤梯時精神集中,加上有父母的保護,一直沒出過事。她也沒聽說過有同學走藤梯時墜崖。
哥哥莫色雄體經常向妹妹莫色拉作灌輸好好讀書的理念。他跟妹妹說,自己在外面打工時想跟老板學點技術活,但老板說的自己根本聽不懂,只好放棄。如果有文化,學會了技術,就能掙更多的錢,而且會更加輕松。他還向妹妹保證,妹妹讀到哪,他就供到哪。
莫色雄體說,妹妹上學,不僅不用交學費,還有生活補貼,家里基本上不用考慮花錢的問題,每次妹妹回家給點零花錢就行。
保證:讓19個“懸崖村”1292名學生都有學上
勒爾小學的學生每天8點多開始早讀,中午12點20分放學,下午從兩點半上到五點半,晚上七點開始上一個小時的晚自習。周末,教師就組織學生做游戲、看電影,或讓學生自己洗洗衣服。
校長吉克伍達介紹,今年秋季學期起,該校就只允許學生在彝族年等重大節假日和寒暑假回家,學生家長可隨時到校探望學生。這樣,住在勒爾社的18名學生每年回家的次數將降低到過去的十分之一。
學校現有一幢兩層宿舍樓,由于學生多,床位有限,目前只能讓兩個孩子睡一張床。澎湃新聞在學生宿舍看到,學生的洗臉盆、牙具、毛巾都擺放得整整齊齊。吉克伍達說,明年秋季開學前,學校將完成擴建工程。屆時,可保證一個孩子一張床。
勒爾小學四年級學生陳心明說,在學校,每天早上吃饅頭稀飯,中午晚上有燒肉、炒素菜和湯。
涼山州教育局提供給澎湃新聞的一組數據顯示,該州共有19個類似“懸崖村”的村社,涉及5個縣(市)的3所鄉鎮中心校、9所村小學,共1292名學生。這些學生將在2017年春季學期開學前,全部就近納入具備全寄宿條件的村小或鄉中心校進行全寄宿管理。
而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各個階段(幼兒園、小學、中學)學生已實施減免費用和補助。針對前述1292名學生,涼山州教育局將落實每生每年補助資金4500元。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該項所需的581萬資金,扣除中央、省補助寄宿制學生生活費和營養餐外,不足部分由州、縣(市)兩級財政按照1:1比例分擔。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四川“懸崖村” 登山藤梯 鋼梯 適齡兒童 全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