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鄭功成: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在我國,國計民生是一個固定詞組,它把國家發展與改善民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古代先賢孟子“民為貴”的思想突出強調了民生維系天下安危,并將其作為最高道義責任。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作為自己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一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將國家發展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彰顯了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原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治理發展進步的方向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關系的真諦。
我國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已形成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下了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目前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約8000美元,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伴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續大幅改善,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城鄉居民生活正在總體小康基礎上奔向全面小康。但毋庸諱言,過去一段時間,在社會財富分配與公共資源配置方面還存在失衡問題,突出表現為居民收入增速曾長期低于GDP增速,收入差距有所拉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進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扭轉,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呈現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良好態勢。
這突出表現在:我國國民經濟在結構優化、提質增效中穩步向前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生活質量在經濟新常態下持續提高。在教育領域,通過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加快發展民族地區與鄉村教育以及健全對困難學生的援助制度,不斷提高教育公平性。在就業領域,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近3年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均達1300多萬人,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在收入分配領域,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基本持平,2014年、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社會財富分配向民生傾斜。在社會保障領域,低保、養老金、醫療保障水平等持續提高,養老服務、殘疾人保障等社會福利事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已經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在生態環境領域,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被摒棄,環境惡化勢頭初步得到遏制。
近4年的發展實踐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雖然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斷加大。由此產生的一個良性結果就是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今年上半年內需的貢獻率達到110.4%,同比提高14.5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最大引擎。這正是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標志。
澄清關于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認識誤區
當前,在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有人認為,做大財富蛋糕可以自動解決民生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應放手讓市場自發調節;政府增加用于民生的財政支出是對經濟發展的不必要干擾,對經濟發展有害無利。這種看法似是而非。事實證明,市場不是萬能的,不會自動解決收入差距問題。一些國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并不是財富增長或財富積累不夠快,而是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未能處理好財富分配問題,導致民生領域問題重重,最終喪失了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這啟示我們,唯經濟增長的發展取向雖然能在一個時期帶來社會財富快速積累,但會導致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進而引起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甚至社會不穩定,最終又會損害經濟增長。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既發揮好市場的作用,提高效率;又發揮好政府的作用,維護公平。
誤區二:有人把民生問題等同于溫飽問題,忽視了人民群眾對于改善民生的美好期待和迫切愿望。應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比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曾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現在則習以為常。又如,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1990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40%,教育事業發展之快在當今世界無出其右者,但人們對教育公平、素質教育、全民教育等的呼聲仍在日益高漲。再如,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創造了全球最多的就業崗位,數億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和城鎮居民,但人們的就業需求全面升級,不僅要求增加就業數量,而且追求有體面、有尊嚴的就業。可見,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我國已進入民生訴求全面升級的時代。如果抱著民生工作就是解決吃飽穿暖問題的陳舊觀念,就會對民生訴求麻木不仁。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牢記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并將這一思想貫徹到實際工作中。
誤區三:有人認為,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互相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前應防止患上歐洲國家的福利病。這種看法是片面的。首先,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只要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就不會患上所謂“福利病”。其次,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看,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并非不可兼得,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社會保障改革滯后,曾經出現過眾多退休人員不能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的現象,結果導致社會不安全感上升、消費不振、企業庫存增加。1998年中央作出了實行“兩個確保”、建立“三條保障線”的重大決策,大力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保障了人民生活、提振了社會信心,而且為改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一背景下,應該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習近平同志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持續增加民生投入,財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民生的持續改善,穩定了社會預期,增強了發展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形成了中高速增長、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良好態勢,與低迷的世界經濟形成鮮明對比??梢姡灰獔猿置裆脚c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相協調,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就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堅持三條重要原則。一是堅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善民生成為經濟發展的恒久動力源。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良性循環,我國經濟才能在科學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二是堅持福利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防止因民生建設滯后或超前而損害經濟發展。既不能只重經濟增長不重民生改善,也不能透支社會財富而使發展陷入不可持續的境地。應堅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改善民生,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三是堅持共建與共享相結合。沒有共建就不會有共享之財富,沒有共享也不會有共建之動力。只有形成人人參與建設、普遍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和勞動能夠致富、付出就有回報的制度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因此,應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奮斗的目標。
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正地惠及民生?!案唷?,就是保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好勢頭,實現并長期維護國內生產總值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更好”,就是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調動人人參與共建的積極性,持續改善居民收入狀況,確保勤勞者能夠致富,確保創造性勞動與復雜勞動能夠獲得應有回報,確保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同時抑制投機性收入,堅決打擊非法收入。“更公正”,就是讓全體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當前,應特別注重兜底線、補短板,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程,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應努力把改善民生融入經濟發展,將民生經濟作為重要戰略性產業加以扶持。養老服務、醫療保健、兒童服務、殘疾人服務以及文體、旅游、休閑服務等關乎人民生活質量的產業都有著巨大發展空間。這些產業既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又是持續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能夠使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效對接,值得大力發展。
抓住重點,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步入法治軌道。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是關乎民生的重點領域,必須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與時俱進地做好工作。當前,應著力維護教育公平、提升就業質量、實現分配正義、健全社會保障、優化生態環境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有針對性地解決城鄉居民實際困難和滿足基本民生需求的同時,還應將提供穩定安全預期擺到重要位置,防止出現社會成員因生活困難和對未來喪失信心而陷入絕望的情況。為此,需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建設步伐。例如,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具有解除全體人民生活后顧之憂并提供穩定安全預期的重要功能,迫切需要進一步定型并步入法治化發展軌道;平等、體面、有尊嚴的就業作為新時期的民生訴求,必須有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包括工資正常增長、社會保障強制參與以及發展慈善事業等調節社會分配格局的舉措,都需要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等等??梢姡尡U虾透纳泼裆诜ㄖ诬壍郎线\行,是新的發展階段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關系的重大任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鄭功成 經濟發展 改善民生 民生 國計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