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很多畫家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經驗
可以這樣認為,原創力是藝術創作的內在品格,是真切的、質樸而有力的。靜觀這些年國內藝術創作的狀態,難以列舉出幾個令人服膺的原創性藝術家。大多藝術作品從形式到內容乏善可陳,相對沙化,造成過度符號化,并進而引發自身辨識度與公眾認同度日趨降低,畸形復制漫天。而這些又隱含著軟性的自我封閉性。
而今,所有的商品、事物、行動、事件,不是因為沒有品質不顯得珍貴,而是因為嚴重過剩而貶值。曾經出版物的繁榮,當下自媒體的瀏覽量,符號無限度傳播使得大 數據時代的一切都變成速度,不斷地替代、創新、超越,使過去的一切速朽。單就藝術品的生產、傳播來看,過度一樣導致了生產過剩,消費過剩。過剩也意味著重 復生產,重復傳播,隨之,原創性作品便逐步式微。同樣,由于人們想象力的嚴重過剩,致使想象力貶值。
對于創作者而言,精神的原創應該具有更 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精神的原創可以保留它應有的高度。再者,創作者的“庫存”不足也表現為原創力缺失,藝術品價值隨著藝術市場的起伏致使生產過剩,違背了 精益求精的創作規律,導致缺少對存在意識的精神超越,缺少對時代的整體性認知,也應該歸咎為原創力的缺失所致。
所謂藝術原創力的匱缺實際上 不是指藝術作品的生產能力,而是藝術面對變動不居的生活世界原有活力的喪失,以及創新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匱缺。在藝術原創力日顯疲乏的背后,蘊含著一個事 實:由來已久的藝術觀念及其制度化的生產方式早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市場經濟和新興媒體不斷擠壓著藝術的生存空間,滯礙了藝術對于現實生活本應具有的敏 銳和鮮活的感應,并使之以更為自我內化的創作方式來刻意堅守某種對立與疏離的姿態。這一無情的現實又凸現為創作與理論的脫節和分化。一方面,在當今社會市 場化的制度轉型過程中,昔日的激進觀念變成了如今的常態,日常生活宰制了藝術的想象,新型的大眾文化穿越精英主義的話語呼嘯而過,替代性地成為了塑造社會 文化想像的主力構架,而自我鎖閉、漸失活力的藝術通向現實的路徑卻日益狹窄,反倒畫地為牢,構造了個人化恣肆的生產場所。
另一方面,當藝術淪為一種邊緣化的個人話語的時候,可能進而喪失對現實歷史整體的把握力和呈現力,阻斷了批評闡釋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經 驗的雷同與復制,加之語言的粗糙、理念的空洞,如此面目的藝術作品自然無法讓人產生視覺上的精神性需求。在批評面對藝術逐漸失去闡釋活力的同時,人們所焦 慮的,正是藝術本應提供的對于文化及生活世界的理解。然而,實際的狀況是當下的藝術創作已經難以營造一種精妙的想象,難以成為具有深切關懷的場域,更難以 貢獻面向當代的一種可能性。藝術創作在自我內化的同時,也被自動疏離于時代之外。
現在很多畫家,缺乏的不是技術而是經驗,因為他們不是關在畫室就是飄浮在都市圈子,與時代人心存在隔膜,于是有了模仿西方藝術大家和過度自我感懷的創作模式。
編輯:陳佳
關鍵詞:很多畫家 缺的不是技術 而是經驗